[发明专利]多次制冷制热输出的燃气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02218.6 | 申请日: | 2017-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0793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发明(设计)人: | 高日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高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F01N5/02;F01N5/04;F02B4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刘培培 |
地址: | 215128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次 制冷 制热 输出 燃气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次制冷制热输出的燃气系统,包括燃气机组、烟气余热做功机组、第一梯级热泵机组与、第二梯级热泵机组及烟气输出管道,所述燃气机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梯级热泵机组的压缩机,所述烟气输出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燃气机组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烟气余热做功机组上设有进气口及出气口,所述烟气输出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烟气余热做功机组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烟气输出管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燃气机组、所述第一余热做工机组连接,所述烟气余热做功机组用于将所述燃气机组排出的烟气的热能转化为动能,并驱动所述第二梯级热泵机组的压缩机。上述多次制冷制热输出的燃气系统,可充分利用燃气机组的机械能及烟气的热能,提高了燃气的能源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源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次制冷制热输出的燃气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能源需求逐年增加,同时环保压力也越来越高。其中的建筑能耗特别是供暖、热水等低温热源需求以及制冷需求都逐年扩大,不均匀的供需不平衡引起的电网负荷波动问题日益突出,且导致电厂、电网和用户间矛盾突出。
传统燃气联供系统采用并网模式,燃气动力输出用来发电直接利用,能源利用率较低。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能源利用率高的多次制冷制热输出的燃气系统。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次制冷制热输出的燃气系统,包括燃气机组、烟气余热做功机组、第一梯级热泵机组、第二梯级热泵机组及烟气输出管道,所述燃气机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梯级热泵机组的压缩机,所述烟气输出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燃气机组的出气口连通,所述烟气余热做功机组上设有进气口及出气口,所述烟气输出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烟气余热做功机组的进气口连通,所述烟气余热做功机组用于将所述燃气机组排出的烟气的热能转化为动能,并驱动所述第二梯级热泵机组的压缩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烟气余热做功机组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烟气余热做功机组依次连接,相邻的两个所述烟气余热做功机组中,其中一个所述烟气余热做功机组的出气口与另一个所述烟气余热做功机组的进气口连通,位于首端的所述烟气余热做功机组的进气口与所述烟气输出管道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烟气余热做功机组包括烟气余热换热器、乏汽输出管道、乏汽液化管道及乏汽做功装置,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出气口设于所述烟气余热换热器上,所述烟气余热换热器用于与所述燃气机组排放的烟气进行换热,所述烟气余热换热器、乏汽输出管道、乏汽做功装置与乏汽液化管道依次首尾连接,并形成第一乏汽循环通道,所述乏汽做功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梯级热泵机组的压缩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烟气余热做功机组还包括乏汽换热器,所述乏汽换热器设于所述乏汽液化管道上,所述第二梯级热泵机组的蒸发器的部分换热面积与所述乏汽换热器之间形成第一换热循环回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梯级热泵机组的蒸发器设于所述乏汽液化管道上,所述第二梯级热泵机组的蒸发器的部分换热面积与所述烟气余热做功机组之间形成第二换热循环回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上述多次制冷制热输出的燃气系统还包括乏汽联合换热器或乏汽冷凝换热器,所述乏汽联合换热器设于所述乏汽液化管道上,所述第一梯级热泵机组的蒸发器的部分换热面积与所述乏汽联合换热器之间形成第三换热循环回路,所述第二梯级热泵机组的蒸发器的部分换热面积与所述乏汽联合换热器之间形成第四换热循环回路;或所述乏汽冷凝换热器设于所述乏汽液化管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乏汽做功装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乏汽做功装置依次设于所述乏汽液化管道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烟气余热做功机组与所述第二梯级热泵机组对应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高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高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022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