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反渗透膜性能的方法和处理废水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05346.6 | 申请日: | 2017-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33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捷;熊日华;霍卫东;陈权;钟振成;李小端;马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65/02 | 分类号: | B01D65/02;C02F10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依云;严政 |
地址: | 10001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反渗透 性能 方法 处理 废水 | ||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公开了提高反渗透膜性能的方法和处理废水的方法。提高反渗透膜性能的方法包括:将酸液或碱液与反渗透膜接触,所述酸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为0.01‑0.05mol/L,所述碱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为0.03‑0.125mol/L。本发明还公开了处理废水的方法,包括:按照前述方法处理反渗透膜,再使用处理后的反渗透膜进行废水处理;或者,包括:在废水处理的过程中,对反渗透膜进行改性处理;其中,所述改性处理的方式为:调节待处理废水的pH值,并将调节pH值后的废水与反渗透膜接触。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有效地提高了反渗透膜性能(特别是浓缩极限或浓缩倍数),可长期维持反渗透膜较高的浓缩倍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反渗透膜性能的方法和处理废水的方法。
背景技术
反渗透(RO)膜已经被应用于脱盐或浓缩的很多水处理领域中,在水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浓盐水。随着环境法规的日趋严格,高浓盐水的处置和“零排放”要求日趋普遍。现有的废水零排放技术主要包括:预处理、预浓缩、深度浓缩和蒸发结晶等工艺单元。其中,浓缩单元一般采用以反渗透为主的膜法对含盐废水进行减量处理,以最大程度的减小后续蒸发结晶单元的投资和能耗。反渗透是渗透的一种反向迁移运动,是一种在压力驱动下,借助于半透膜的选择性截留作用将溶液中的溶质与溶剂分开的分离方法。由于渗透压的存在和实际操作压力的限制,现有的常规反渗透膜组件和由该常规反渗透膜组件形成的反渗透系统通常只能将盐水浓缩到含盐量5-7%,严重限制了反渗透系统的水回收率的进一步提高,并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浓盐水。这对后续处理,特别是在要求零液体排放情况下的后续蒸发、结晶等工艺处理在投资和能耗上形成了巨大的压力。目前,国内外关于反渗透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开发新的膜材料,以及对现有膜材料和膜组件进行改造,以达到抗污染、易清洗和降低操作压力等目的。
CN204897645U针对纳滤与反渗透工艺、高效反渗透工艺不适合在高于5MPa压力下长期运行,浓盐水回收率很难再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改变反渗透膜过滤形式,减缓膜污染,采用碟片式反渗透工艺处理高浓度的盐水,实现了浓盐水的减量化。CN202741008U公开了一种碟片式反渗透膜装置,其主要由碟片式膜片(聚酰胺)、导流盘(ABS塑料)、O型橡胶垫圈、中心拉杆(不锈钢)和耐压套管(超耐压碳纤维,破裂压力100MPa)所组成,具有宽流道、短流程、湍流作用抗污染和易清洗等特点。
但是,超高压碟片式反渗透膜组件结构复杂,需要良好的密封,而且碟片式反渗透工艺投资成本高,且运行压力在9-16MPa之间,能耗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反渗透膜组件结构复杂、能耗大的问题,提供一种提高反渗透膜性能的方法和处理废水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提高反渗透膜性能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酸液或碱液与反渗透膜接触,所述酸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为0.01-0.05mol/L,所述碱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为0.03-0.125mol/L。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废水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按照前述方法处理反渗透膜,再使用处理后的反渗透膜进行废水处理。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废水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在废水处理的过程中,对反渗透膜进行改性处理;其中,所述改性处理的方式为:调节待处理废水的pH值以使废水中氢离子的浓度为0.01-0.05mol/L或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为0.03-0.125mol/L,并将调节pH值后的废水与反渗透膜接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有效地提高了反渗透膜性能(特别是浓缩极限或浓缩倍数),可长期维持反渗透膜较高的浓缩倍数。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反渗透膜受到物理或者化学作用会发生不可逆的细微构造或分子结构的变化,通过使用酸液或碱液对反渗透膜进行处理,可能破坏了其微观结构,从而改变其截留率,提高处理废水时的浓缩倍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未经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053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净水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智能变负荷膜处理系统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