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电小梁试件及其制备方法和试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06867.3 | 申请日: | 2017-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54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陈奕声;张鹤;黄康旭;吕朝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41/113 | 分类号: | H01L41/113;H01L41/22 |
代理公司: | 杭州奥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72 | 代理人: | 杨嘉芳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压电 小梁 及其 制备 方法 试验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电小梁试件的制备方法和实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如何开发绿色新能源,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是目前国内外的重点研究方向。压电材料以其独有的力电响应特性,能够将外界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而且绿色环保,无限再生,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压电材料在机械、结构等领域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道路交通领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因为我国公路里程数巨大,荷载作用频率高,数值大,所以压电材料在该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对压电材料在道路交通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压电器件制备方面,然后通过实验测试器件的工作性能。但是多数实验研究都只关注压电器件本身的测试,忽略了其和道路结构作为一个整体共同进行研究。这样容易导致器件的测试效果良好,却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诸多弊端,比如实际输出功率远小于测试值,器件存在影响道路结构的正常使用等。因此,急需能够进行压电器件和道路结构一体化研究的实验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首先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压电小梁试件,采用该压电小梁试件进行加载试验,能够模拟路用压电俘能器件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工作情况,从而建立一种一体化的实验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压电小梁试件,包括压电器件,压电器件包括作为基座的压电陶瓷,压电陶瓷的外围设有电极,电极的底面上设有支座,压电陶瓷的顶面设有帽件,小梁试件根据试验需要切割成合适的尺寸,压电器件布置在小梁试件的底面上,每个压电器件上均连接有指示部件。
进一步地,压电陶瓷为PZT材料,其结构为矩形双晶片结构,压电陶瓷呈圆饼状且具有一定的厚度。
进一步地,电极为黄铜材料,电极呈圆环状紧贴在压电陶瓷的外周侧。
进一步地,支座均布于电极的底面上,且与电极的形状相吻合,帽件为圆帽,帽件布置在压电陶瓷顶面的中部。
进一步地,帽件和支座均采用高强度耐高温橡胶材料。
进一步地,指示部件为LED,当压电材料受到一定的压力时,能够点亮对应的LED指示部件。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上述压电小梁试件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制备多个压电器件;
(2)按照要求制备车辙板试件;
(3)切割多条小梁试件;
(4)将压电器件固定在小梁试件的底部,并接上指示部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利用上述压电小梁试件的试验方法,该试验方法采用上述小梁试件进行试验,试验的过程和要求是:
(1)将小梁试件放入车辙板模具内,填实空隙,放入自动车辙试验仪进行加载,记录轮碾轨迹;
(2)当车轮经过底部设有压电器件的小梁试件正上方时,能够点亮该压电器件所连接的指示部件,压电器件的点亮次数为,至少两个来回点亮一次。
进一步地,小梁试件整齐并行地排列在车辙板上,每个小梁试件上均设有3个压电器件,压电器件两两之间的间距为6~7cm。
进一步地,小梁试件与车辙板两侧的边缘用木条或厚纸板填实。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根据压电俘能路面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机理,为了进一步研究在荷载下的俘能效果,设计了一种用于小梁实验的俘能器件,并给出了对应的实验方法;该压电小梁试件可以除了可用于本方面所涉及的实验以外,还能用于其他类似的俘能结构中,利用整体结构变形进行发电;该实验方法可以用于深入研究内置的路面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机理和俘能功率,为工程应用提供实验指导。
附图说明
图1是压电器件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压电器件的反面示意图。
图3是压电器件实物图的正面示意图。
图4是压电器件实物图的反面示意图。
图5是压电小梁试件的实验示意图。
图6是压电小梁试件的实验实物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参照附图1-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本发明的压电小梁试件上的压电器件。
该压电器件包括作为基座的压电陶瓷3,压电陶瓷3为PZT材料,其结构为矩形双晶片结构,压电陶瓷3呈圆饼状,其外径为25mm,厚度为0.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068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导带材封装装置
- 下一篇:一种纳米电源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