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双回波的单扫描定量磁共振T2*成像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09395.7 | 申请日: | 2017-05-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5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5 |
发明(设计)人: | 蔡聪波;马崚嶒;陈忠;蔡淑惠;丁兴号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33/54 | 分类号: | G01R33/54;A61B5/055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回波 扫描 定量 磁共振 t2 成像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共振成像,尤其是涉及基于双回波的单扫描定量磁共振T2*成像方法。
背景技术
T2*成像作为核磁共振定量成像的一种,提供了用于以非入侵的方式分析正常和病态活体组织的对比机制,通过T2*弛豫的测量可以得到组织的铁含量。[1,2]T2*弛豫的测量目前已应用于核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如脑部氧摄取和静脉血容量的测量和脑部疾病的诊断。[3,4]T2*成像需要获取一系列对比加权的图像,通过两个以上不同回波时间的T2*加权像,才可计算T2*,这需要多次扫描才能实现。多次扫描不仅会使T2*成像容易受到运动的影响,也会使测量的时间较长造成序列难以捕捉较快的T2*变化。[5]现有的缩小采样时间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限制FOV,并行成像和部分傅里叶重建等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最小化T2*的检测时间,使之在时间上符合传统傅里叶的多扫描MRI方法的要求。但是,多次激发的磁共振参数成像方法在获取阶段仍然需要耗费数秒的时间。1977年,英国的诺丁汉(Nottingham)大学物理系Petter Mansfield博士与他的同伴I.L Pykett提出的平面回波成像(echo-planar imaging,EPI),可以作为单扫描快速成像方法用于T2*成像,但也至少需要两次的EPI采样才能得到T2*图。之后,单扫描的多回波的EPI[6]的成像方法被提出,此方法通过将一系列对比加权图像的获取包含在一次扫描中所获得的多个回波中,这种方法被用于T2*定量成像。然而这种方法存在局限性,一个是这种方法需要延长回波链,必然导致增加获取的时间与信号的衰减;另一方面这种方法的实现与常规EPI方法相比是以延长重复时间(TR)为代价的,这就可能需要牺牲所得回波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此外,尽管有不同的快速定量成像方法相继被提出,包括梯度自旋回波序列,但是这些方法都是用多次激发序列来进行定量成像,这样不仅效果不够好,成像效率并没有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J.C.Wood,C.Enriquez,N.Ghugre,J.M.Tyzka,S.Carson,M.D.Nelson,etal.,MRI R2and R2n mapping accurately estimates hepatic iron concentration in transfusion-dependent thalassemia and sickle cell disease patients,Blood 106(2005)1460–1465.
[2]J.C.Wood,M.Otto-Duessel,M.Aguilar,H.Nick,M.D.Nelson,T.D.Coates,etal.,Cardiac iron determines cardiac T2n,T2,and T1in the Gerbil model of iron cardiomyopathy,Circulation112(2005)535–543.
[3]Langkammer.C.,Krebs.N.,Goessler.W.,Scheurer,E.,Ebner,F.,Yen,K.,Fazekas,F.,Ropele,S.,2010.Quantitative MR imaging of brain iron:a postmortem validation study.Radiology257,455–462.
[4]Ulrike Steffen Volz,Elke Hattingen,Ralf Deichmann.An improved method for retrospectivemotion correction in quantitative T2*mapping.NeuroImage 92(2014)106–11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093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力可调热解装置
- 下一篇:轴向逆流式秸秆铡料耦合净化富氢气化炉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