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陆地地震资料的剩余静校正量的自动获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11134.9 | 申请日: | 2017-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1955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胡天跃;安圣培;王尚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1/36 | 分类号: | G01V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象新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0 | 代理人: | 黄凤茹 |
地址: | 10087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陆地 地震 资料 剩余 校正 自动 获取 方法 | ||
1.一种陆地地震资料的剩余静校正量的自动获取方法,基于累积量的时延估计,获取检波点间的初至波时延,将所述初至波时延求取检波点间的相对剩余静校正量差,再通过逐点计算全部炮检点的剩余静校正量,实现陆地地震资料的自动剩余静校正;包括如下步骤:
A.针对在炮点Sk激发在检波点Rj接收的地震记录Uk;j(t)(t为地震道的旅行时),进行高程静校正或野外静校正;
B.通过高通滤波去除地震数据Uk;j(t)中的异常高频噪声,采用时窗大致截取远偏移距的初至波信号;
C.利用基于累积量的相干积累法,使用高阶统计工具进行时延估计,求取检波点间的初至波时延;执行步骤C1~C3:
C1.求取炮点Sk在不同检波点Rj,Rj+1,...,Rj+n接收的n+1道地震记录的n+1阶累积量;炮点Sk得到的累积量为[Cj;j+1,...,j+n(τ1,...,τn)]k;不同炮点得到的累积量包含的折射波响应的时延相同;反射波和非相干的随机噪声则具有不同的时延;
C2.通过检波点间折射波响应的相干叠加,提高折射波响应的信噪比,获得高阶累积量;
C3.对步骤C2通过相干叠加得到的高阶累积量,以最大值位置确定检波点间折射波响应的时延,即为检波点间的初至波时延;
D.根据所述检波点间的初至波时延,求取检波点间或炮点间的相对剩余静校正量,再求取全部检波点和炮点的剩余静校正量;
E.通过局部回归方法,校正剩余静校正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获取方法,其特征是,步骤D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D1.设定远偏移距初至来自同一层出射的折射波,在地表一致性条件下,检波点Rj和Rj+1具有的剩余静校正量,记为和用式1~式2表示检波点间的初至波时延:
其中,ΔTj,j+1是检波点j和j+1间的不包含剩余静校正量的时延;ΔTj+1,j表示j+1和j间的不包含剩余静校正量的时延;ΔTLeft和ΔTRight分别表示使用左侧炮点Si和右侧炮点Sk估计的检波点间的时延,其中包含了剩余静校正量;
D2.通过式3计算得到了相邻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的差值:
D3.设定任一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为零,根据相邻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差,逐一求解得到所有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获取方法,其特征是,步骤E所述局部回归方法具体针对步骤D得到的剩余静校正量,通过长短波长分离,去除误差积累导致的长波长分量;即设定一平滑半径,对每一点j周围所述平滑半径内的数据,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拟合,使得距离点j相对近的点具有相对大的权重,由拟合得到的多项式获得点j平滑后的数值,由此提取的平滑曲线为长波长分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自动获取方法,其特征是,具体根据实际的剖面叠加的能量最大化标准和对构造的改变程度确定所述平滑半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大学,未经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113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筒基桁架式海上风电基础结构
- 下一篇:海上风机基础单柱附着装配式靠泊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