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将含油污泥净化的工艺流程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11748.7 | 申请日: | 2017-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6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郑旭东;高家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旭东 |
主分类号: | C02F11/00 | 分类号: | C02F11/00;C02F11/18;C02F11/12;C02F9/06;C02F101/32;C02F101/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中国台湾屏东县新竹市北区光华***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油 污泥 净化 工艺流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含油污泥净化的工艺流程。
背景技术
在原油开采、集输及炼制过程中,多个环节产生的矿物油、矿物质混入泥土。因其中的油分不易回收,产生含油污泥。按成因可分为落地污泥,罐底污泥,地面污泥及炼油厂污泥。污染物质主要为:(1)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多环芳烃、酚类、苯系物。(2)无机污染物:铜、铬、汞等重金属,及盐类。(3)微生物:共生于污泥中的有害微生物,多为病原菌。(4)少量放射性物质,如铀、镭。(5)恶臭。含油污泥已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HW08类。这些含油污泥如果不经处置,会对地表水、土壤、地下水产生影响,会致癌,致变,致畸。废矿物油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607-2011指出,原油和天然气开采产生的残油、废油、油基泥浆、含油垃圾、清罐油泥等应全部回收。土壤的总石油烃含量(TPH)大于5%的含油污泥、油泥沙应进行再生利用。油泥沙经油砂分离后,含油率应小于2%。地方常因环境容量因素,要求土壤含油率小于1%。含油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包括:填埋、调剖注入地层、固化处理、溶剂萃取、焚烧焦化热解、生物处理、综合利用、及土壤淋洗。其中大部分都因污染严重,在国内滞碍难行。而最彻底、且快速、经济、有效的方式为土壤淋洗。
土壤淋洗目前一般只注重将污泥洗净,然而如何将泥水分离,达到低含油率的指标尚无明确工艺。清洗完后污水处理更是关键。如何污水不外排,造成二次污染,并且将中水回用,节约水资源,使含油污泥淋洗成为零污染,零排放的工艺,目前无人能解。
现有的含油污泥通过污泥净化的工艺处理后,还存在二次污染。清水用来清洗污泥后变成污水,无法重复利用,资源利用率低,只能排放出去,污染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将含油污泥净化的工艺流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将含油污泥净化的工艺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若油泥含油量高,将油泥先进行电热及微波加热后,通过离心脱油,得到含油量低的油泥和石油类物质。将石油类物质送去提炼,含油量低的油泥通过步骤(2)处理。若进料油泥含油量低,则直接通过步骤(2)处理;
步骤(2)、在油泥中添加水及可生物降解表面活性剂,再加温、搅拌、并且超音波震荡,进行淋洗,使油污从表面脱附下来;
步骤(3)、将土壤洗净后与污水进行离心及压滤分离,其中添加絮凝剂及高分子助凝剂使洗净后的土壤、污水易于分离出来;
步骤(4)、将污水经过电絮凝处理,使水中溶解的油污、COD、重金属,经过氧化、降解、絮凝、过滤出来得到清水,同时杀菌、除臭。所述清水回用来清洗污泥。与此同时将油泥清洗得到含油的油渣,所述含油的油渣用于提炼或作锅炉燃料。
所述电热及微波加热的温度为80°-120℃。
所述离心采用甩干机进行离心。
所述震荡采用超音波震荡。
所述表面活性剂为可生物降解表面活性剂。
所述絮凝剂及高分子助凝剂为聚铝、聚铁及聚丙烯醯胺。
所述电絮凝处理通过导电电极片串联通电来实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将高含油量从污泥中脱附出来,回收提炼。低含油污泥加水及可生物分解的表面活性剂,经加热、搅拌、震荡将污泥洗净。使用离心方式作泥水分离,洗净的泥土回填,表面活性剂在数周内自然降解,不残留任何二次污染。污水经过电絮凝净化后成为清水,重新用来清洗污泥,成为一完整的循环,无任何污水排放问题。污泥中分离出来的油质及油渣可重新提炼或作为燃烧热源。因此整个含油污泥清洁化成为零污染,零排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油泥离心示意图;
图2为电絮凝原理示意图;
图3为电絮凝若干个电极串联结果示意图;
图4为电絮凝若干个电极并联示意图;
图5为电絮凝若干个电极串联加并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将含油污泥净化的工艺流程,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旭东,未经郑旭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174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