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超声波探伤仪探头的自动加油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14363.6 | 申请日: | 2017-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446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8 |
发明(设计)人: | 王凌旭;丁汉别;曹品彪;朱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9/28 | 分类号: | G01N29/28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52100 | 代理人: | 商小川 |
地址: | 550002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超声波 探伤 探头 自动 加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超声波探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超声波探伤仪探头的自动加油装置。
背景技术
超声波探伤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个工业技术领域,针对焊接后的管道、设备,以及使用中的设备,均需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探伤检查,以确定设备的可靠性,在超声波进行探伤的时候,需要将超声波探伤探头放置在设备表面进行平移以检测设备,为了保证检测的可靠性和保护超声波探伤探头,需要在被检设备表面涂抹润滑油。
传统的做法是在进行超声波探头探伤时,常常是一只手拿着超声波探伤探头,另一只手使用刷子涂上润滑油后在被检物体上进行涂抹,涂抹后再将超声波探伤探头表面置于被检物体表面平移进行检测,此方法一是浪费润滑油,二是工作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超声波探伤仪探头的自动加油装置,本装置能够解决超声波探伤探头在进行设备探伤的时候自动涂抹润滑油,操作人员只需要一只手即可实现相应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超声波探伤仪探头的自动加油装置,包括加油盒外壁、加油盒内壁、海绵体、盖子、格栅孔、超声波探伤仪探头和底板,所述的加油盒外壁、加油盒内壁和底板的竖直坡面为U型结构;海绵体设置在加油盒外壁与加油盒内壁的U型结构底部。
所述的加油盒外壁与加油盒内壁为圆筒体结构,加油盒外壁与加油盒内壁顶部均在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的底板设置在加油盒外壁与加油盒内壁的圆筒体结构底部位置。
所述的格栅孔均匀分布在底板底部,格栅孔开孔大小为0.1-0.3mm。
所述的盖子通过内螺纹与加油盒外壁上部的外螺纹连接,盖子中心部位有一个圆孔,圆孔内径略大于超声波探伤仪探头外径。
所述的超声波探伤仪探头穿过加油盒内壁,超声波探伤仪探头平面与底板在一个水平面。
与现有技术比较,通过在超声波探伤仪探头外侧增加一个加油装置,利用该加油装置底部设置的格栅,格栅上部由于增加了海绵体,使得润滑油通过浸入的方式浸到格栅外的底板上,超声波探伤仪探头移动带动加油盒在被检设备的表面,即可实现被检物体表面的润滑油涂抹,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发明的装置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中:加油盒外壁1、加油盒内壁2、海绵体3、盖子4、格栅孔5、超声波探伤仪探头6、底板(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如图1-2,一种用于超声波探伤仪探头的自动加油装置,包括加油盒外壁1、加油盒内壁2、海绵体3、盖子4、格栅孔5、超声波探伤仪探头6和底板7,所述的加油盒外壁1、加油盒内壁2和底板7的竖直坡面为U型结构;海绵体3设置在加油盒外壁1与加油盒内壁2的U型结构底部。
进一步的加油盒外壁1与加油盒内壁2为圆筒体结构,圆筒体结构正好与超声波探伤探头外部结构吻合,便于使用,加油盒外壁1与加油盒内壁2顶部均在同一水平面上,便于顶部盖子的连接。
进一步的底板7设置在加油盒外壁1与加油盒内壁2的圆筒体结构底部位置,设置底板后可以形成一个容器,便于盛装润滑油。
进一步的格栅孔5均匀分布在底板7底部,格栅孔5开孔大小为0.1-0.3mm,通过格栅可以使得润滑油通过浸入的方式布满底板底部,便于涂抹。
进一步的盖子4通过内螺纹与加油盒外壁1上部的外螺纹连接,通过盖子避免油在使用过程中溢出,盖子4中心部位有一个圆孔,圆孔内径略大于超声波探伤仪探头6外径,便于放置超声波探伤仪探头6。
进一步的超声波探伤仪探头6穿过加油盒内壁2,超声波探伤仪探头6探头平面与底板7在一个水平面,使得润滑油涂抹更充分。
试验时,按上述技术方案准备好所需的设备,将润滑油适量倒入加油盒内,然后盖上盖子,适当的晃动以充分让润滑油浸入海绵体并在格栅孔处可以看到油珠浸出,即可将超声波探伤仪探头6穿过加油盒内壁2,保证超声波探伤仪探头6探头平面与底板7在一个水平面,然后即可将加油盒置于被检体表面水平移动,可以看见被检体表面已经均匀的涂抹上了润滑油,从而实现了润滑油的自动涂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43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容器接头防氧化机构
- 下一篇:一种电抗器引线压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