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浓有机废水清洁制取高浓度煤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16648.3 | 申请日: | 2017-05-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7955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13 |
发明(设计)人: | 田一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一良 |
主分类号: | C10L1/32 | 分类号: | C10L1/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料器 混机 煤浆 混合器 超细粉碎机 高浓度煤浆 辊式粉碎机 有机废水 控制阀 输送机 原料煤 中间罐 高浓 稀浆 制取 污水 循环搅拌 分散剂A 分散剂B 清洁 废水泵 搅拌桨 输送泵 输送管 稳定剂 循环管 管流 喷洒 出口 返回 | ||
本发明高浓有机废水清洁制取高浓度煤浆装置,原料煤A加料器和煤浆分散剂A加料器通过混合器与超细粉碎机相连,超细粉碎机通过输送机接入搅拌混合釜顶部;有机废水泵也接入到搅拌混合釜顶部;搅拌混合釜底部安装有输送泵,一路通过带有控制阀的稀浆循环管返回搅拌混合釜顶部形成循环搅拌,一路通过带有控制阀的稀浆输送管接入捏混机入口;原料煤B加料器和煤浆分散剂B溶液加料器通过喷洒混合器与辊式粉碎机相连,辊式粉碎机通过输送机接入到捏混机入口,稳定剂加料器也接入到捏混机入口;捏混机出口通过污水煤浆管流到中间罐;中间罐顶部安有搅拌桨,底部设有污水煤浆出口。
1.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高浓有机废水清洁制取高浓度煤浆装置,涉及煤化工的气化和燃烧以及污水处理过程。
2.背景技术
高浓度有机废水一般是指由生活垃圾处理厂、造纸、皮革、食品及制药等行业排出的含COD在20000mg/L以上的废水。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自质、纤维素等有机物,如果直接排放,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高浓度有机废水的主要特点:一是有机物浓度高(COD一般在20000mg/L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万mg/L;二是成分复杂(废水中有机物以芳香族化合物和杂环化合物居多,有些含有硫化物、氯化物、氮化物和有毒有机物);三是色度高,有异味(有些废水散发出刺鼻恶臭)。长期以来,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一直是污水处理方面的难题,困扰着石化、煤化以及医药等行业的健康发展。据统计,2013年全国石化行业的废水排放量为42亿立方米,居各工业部门的首位。许多企业由于环境容量的限制,发展受到了制约。
我国水煤浆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研究实践,已经成为较为系统、成熟的技术。水煤浆是将煤粉(60-70%)、水(30-40%)和少量添加剂(1%左右)混合后,经研磨、强力搅拌,使其形成煤一水两相的流浆体以作为燃料使用或用于气化生产合成气。水煤浆外观似油,流动性好,是一种新型、低污染代油燃料,其热值约为重油的一半,现已成功地应用于冶金、建材等行业的各种工业炉窑及锅炉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如果把有机废水与粉煤或焦粉混合制成水煤浆,在气化炉或燃烧炉内高温燃烧(温度高于1300-1400℃),可使有机物高温融熔或裂解,生成水煤气,再经变换、脱硫等净化工序后作为合成氨的原料气。利用有机污水生产水煤浆用于气化或燃烧,不仅实现了废水的环保处理,还使废水得到了资源化利用。
在相同流动性下,水煤浆浓度越高,由于水量减少,节省了大量水蒸气的气化潜热和显热,不论对于气化或燃烧过程,氧耗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气化或燃烧效率提高,产生较好的节能效果。另外目前污水煤浆制备时,常常选择了能耗较高的湿式溢流型棒磨机制备工艺,即粒度大于10mm的煤样与制浆水、添加剂同时进入棒磨机研磨制浆,但由于有机废水大都是气味较大,常规的水煤浆制浆设备密闭性差,废气的散发不可避免,容易给周边的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亟需开发更为清洁环保制取高浓度污水煤浆的工艺和节能设备技术。
3.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污水煤浆制取设备的不足而发明的高浓有机废水清洁制取高浓度煤浆装置。通过对煤粉和分散剂采用不同设备的预混合,解决分散剂剂相对体积分量过小、分布不均的难题;分别采用适宜的煤粉破碎机粉碎,低能耗的制取二种不同范围的窄粒径分布粗煤粉和超细煤粉,防止煤粉新生表面氧化,形成合理级配制取高浓度水煤浆;利用超细改性煤粉、煤浆添加剂和有机废水以及改性粗煤粉在密闭的混合设备中强制混合制取水煤浆,避免废气散发造成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一良,未经田一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66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