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层次人脸识别身份认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17517.7 | 申请日: | 2017-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226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31 |
发明(设计)人: | 徐国权;王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立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21/32 | 分类号: | G06F21/32;G06K9/00 |
代理公司: | 33257 浙江纳祺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德宝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层次 识别 身份 认证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层次人脸识别身份认证系统,包括若干验证端,还包括后台端,连接所述处理端;所述处理端配置有第一阈值以及第二阈值,当所述第一比对值高于所述第一阈值时,验证结果为通过;当所述第一比对值低于所述第二阈值时,验证结果为未通过;当所述第一比对值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之间时,所述处理端将所述待比对数据、第一基准数据以及第一比对值发送至所述后台端,所述后台端的使用者接收数据并选择输出通过/未通过的验证结果。输出代表相似度的第一对比值,而对第一对比值通过阈值比较的原理,而判断通过、人工识别和未通过的输出结果,而通过人工识别进行辅助判断,提高原有系统的辨识容错率,提高辨识可靠性和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脸识别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多层次人脸识别身份认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身份证造假技术不断地提高,各企事业单位在招聘用人、访客来访验证确认等工作上对辨别来人与其身份证上是否真的是同一个人的难度大大增加,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各单位的辨别身份证照片与人脸对照的技术,成为安保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目前人证比对系统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是通过采集装置采集人脸图像,通过图像信息与系统内置的基准信息比对,若比对的特征值相似度超过第一预设值,则判断结果为通过,若比对的特征值相似度低于第一预设值则判断结果为不通过,而这种验证方式较为单一,灵活性较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多层次人脸识别身份认证系统,以增加后台验证的方式,提高人脸识别的效果。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多层次人脸识别身份认证系统,包括若干验证端,所述验证端用于采集待验证信息,所述待验证信息包括使用者的身份证数据以及图像格式的待比对数据;处理端,所述处理端以及身份证信息数据库,所述身份证信息数据库包括身份证数据以及与每一所述身份证数据对应图像格式的第一基准数据,所述处理端根据所述待验证信息中的身份证数据从所述身份证信息数据库中调取对应的第一基准数据,所述处理端比对第一基准数据与对应的所述待比对数据,并根据比对结果输出第一比对值,还包括
后台端,连接所述处理端;
所述处理端配置有第一阈值以及第二阈值,当所述第一比对值高于所述第一阈值时,验证结果为通过;当所述第一比对值低于所述第二阈值时,验证结果为未通过;当所述第一比对值于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之间时,所述处理端将所述待比对数据、第一基准数据以及第一比对值发送至所述后台端,所述后台端的使用者接收数据并选择输出通过/未通过的验证结果。
进一步地,所述待验证信息中至少包括3个待比对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处理端配置有特征捕获单元,所述特征捕获单元用于捕获特征区域作为第二基准数据,所述特征区域捕获的逻辑包括:
比对所有待比对数据与所述第一基准数据,分别从相同的坐标系中确定特征异常位置,所述特征异常位置处待比对数据的特征点与第一基准数据的特征点不同,关联所有特征异常位置形成异常区间,直至得到每一待比对数据对应的异常区间;
比较任意多个待比对数据的异常区间,若异常区间大小超过第一预设面域值且被比较的异常区间之间的相似度超过第一捕获阈值时,关联被比较的所述异常区间得到特征区域。
进一步地,若被关联的异常区间数量高于第一预设数量值时,则于同一坐标系中,以将特征区域中的数据替换入第一基准数据的对应位置以生成新的第一基准数据。
进一步地,若被关联的异常区间数量低于第一预设数量值同时高于第二预设数量值时,则于同一坐标系中,以将特征区域中的数据替换入第一基准数据的对应位置以生成第二基准数据,且处理端比对过程中,分别将待比对数据与第一基准数据以及第二基准数据进行比对,并将比对结果相似度较高的值作为第一比对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立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立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75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