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旋转式捷联惯导旋转数据同步策略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17800.X | 申请日: | 2017-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847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1 |
发明(设计)人: | 赵云旭;侯斌;王东升;王兴全;范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C21/16 | 分类号: | G01C21/16;G01C25/00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王利文 |
地址: | 300131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旋转 式捷联惯导 数据 同步 策略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式捷联惯导旋转数据同步策略,其技术特点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惯导设备上电初始化并粗对准;步骤2、双轴旋转调制精对准并进行数据同步调整;步骤3、获取旋转机构真实值并输出精对准结果。本发明将旋转机构测量数据与惯性元件间的数据进行同步,通过调整调整a(m)+b(v)+c(t)系数,实现惯导内部数据完全同步,实现了旋转式捷联惯导旋转数据同步功能,消除了惯性元件误差对导航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惯导了系统的可靠性及导航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惯性导航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旋转式捷联惯导旋转数据同步策略。
背景技术
捷联惯导内部惯性元件(陀螺和加速度计)的误差是惯性导航系统误差的主要决定因素。单/双轴旋转式惯性导航系统中转动机构的目的是为了在一个转动周期内让惯性元件的常值漂移对导航所产生的误差能够相互抵消,相应的技术也被称为系统误差平均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当前的光学陀螺惯性导航系统中。而其中惯性元件的补偿方法有两种:一是采用高精度的漂移误差补偿软件,另一种是采用系统的翻转或者旋转补偿法。第二种方法是将惯性元件或者IMU外面再加上转动和控制机构,利用旋转或者翻转来平均掉惯性元件误差对导航的影响。但无论是旋转还是翻转方案都存在着旋转测量机构与惯性元件间的数据同步问题,如果数据不同步,不但会使惯导精度下降还会降低惯导的可靠性,因此旋转测量机构与惯性元件间的数据同步对旋转式捷联惯导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旋转式捷联惯导旋转数据同步策略,能够达到旋转测量机构与惯性元件间的数据同步并使旋转或翻转调制的效果发挥的更完善的目的。
本发明解决现有的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旋转式捷联惯导旋转数据同步策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惯导设备上电初始化并粗对准;
步骤2、双轴旋转调制精对准并进行数据同步调整;
步骤3、获取旋转机构真实值并输出精对准结果。
所述步骤1包括以下步骤:
⑴惯导设备上电,两个转轴按预设控制指令旋转至各自的零位;
⑵装订初始位置,按预设粗对准方案完成粗对准过程,得到粗对准结果。
所述步骤2包括以下步骤:
⑴惯导进入精对准阶段,以八次序或十六次序方案控制两个转轴进行周期性的旋转;
⑵在转轴旋转过程中,设实时转角为γ(t),按如下公式计算其中,γ1(t)=γ(t)+a(m)+b(v)+c(t);
⑶分别对a(m)、b(v)和c(t)进行调整,判断方位角输出阶跃是否减少,如果没有减少继续进行相应调整,否则进入步骤3。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将旋转机构测量数据与惯性元件间的数据进行同步,通过调整调整a(m)+b(v)+c(t)系数,实现惯导内部数据完全同步,实现了旋转式捷联惯导旋转数据同步功能,消除了惯性元件误差对导航的影响,进一步提高惯导了系统的可靠性及导航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处理流程;
图2为旋转数据与惯性元件数据不同步时方位角输出示意图;
图3为旋转数据与惯性元件数据同步时方位角输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
一种旋转式捷联惯导旋转数据同步策略,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178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尾杆受力测试装置
- 下一篇:一种金属丝绳张力检测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