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丝绳润滑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21746.6 | 申请日: | 2017-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493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胡中望;宋豫;张建敏;刘冬一;王国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N11/00 | 分类号: | F16N11/00;F16N3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1100 | 代理人: | 陆嘉 |
地址: | 20012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丝绳 润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钢丝绳的润滑技术。
背景技术
钢丝绳是工程机械中的重要设备。在多数情况下,钢丝绳与滑轮、马达等设备配合使用,实现牵引、吊装等动态作业。钢丝绳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与诸如滑轮、轴承等的设备摩擦,因此需要定期进行润滑。尤其是钢丝绳的绳芯需要充分的润滑,以使钢丝绳的钢丝之间能够受力均匀,延长钢丝绳寿命,避免出现钢丝绳卡死或者断裂而引发的事故。
钢丝绳在的作业环境存在行走移动和跳动等特点,因此现有技术中,主要采用手动或手工的润滑模式。图1揭示了现有技术中对钢丝绳进行手工润滑的过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一般需要手工对钢丝绳进行清洗、喷洒润滑油、手工涂覆润滑的工序。工序繁琐,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并且,每次只能对一根钢丝绳进行润滑操作,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钢丝绳润滑装置,能以机械方式对钢丝绳进行润滑。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钢丝绳润滑装置,包括:滚轮机构、注油器和注油器驱动机构。滚轮机构安装在钢丝绳上。注油器安装在滚轮机构上,注油器围绕钢丝绳布置,注油器能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切换,在打开位置,注油器与钢丝绳脱离,在闭合位置,注油器与钢丝绳接触并向钢丝绳上涂覆润滑油。注油器驱动机构驱动注油器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切换。
在一个实施例中,滚轮机构包括:前滚轮保持架和后滚轮保持架、前滚轮组和后滚轮组。前滚轮保持架和后滚轮保持架通过一连接轴连接为一体。前滚轮组安装在前滚轮保持架上,前滚轮组夹持钢丝绳。后滚轮组安装在后滚轮保持架上,后滚轮组夹持钢丝绳。
在一个实施例中,前滚轮组包括上滚轮和下滚轮,上滚轮和下滚轮都安装在前滚轮保持架上,上滚轮和下滚轮的其中之一形成有绳槽,钢丝绳位于绳槽中。后滚轮组包括上滚轮和下滚轮,上滚轮和下滚轮都安装在后滚轮保持架上,上滚轮和下滚轮的其中之一形成有绳槽,钢丝绳位于绳槽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前滚轮组和后滚轮组的滚轮为高分子材料,滚轮内具有深沟球轴承。
在一个实施例中,注油器包括:两片注油器外壳、注油器内衬和注油器开合臂。每一片注油器外壳呈半圆筒型,注油器外壳的内侧形成凹槽。注油器内衬,安装在凹槽内。每一片注油器外壳各自连接一个注油器开合臂,两个注油器开合臂都连接到一轴套,轴套套在连接轴上。在打开位置,注油器开合臂绕连接轴向两侧张开,两片注油器外壳向两侧打开,注油器内衬与钢丝绳脱离;在闭合位置,注油器开合臂绕连接轴向内侧收拢,两片注油器外壳向内侧合拢,注油器内衬与钢丝绳接触。
在一个实施例中,注油器外壳上开有注油孔和回油孔,注油孔和回油孔贯穿注油器外壳的壁,润滑油从注油孔中注入,从回油孔中回收润滑油。
在一个实施例中,注油器内衬具有弹性,且润滑油能渗透所述注油器内衬。
在一个实施例中,注油器内衬为聚氨酯材料。
在一个实施例中,注油器驱动机构是气缸,气缸通过驱动臂连接到注油器外壳,气缸驱动注油器外壳打开或者合拢。
在一个实施例中,注油器驱动机构还包括限位杆,限位杆安装在滚轮机构上,限位杆限制注油器外壳的最大打开位置。
本发明的钢丝绳润滑装置安装在钢丝绳上,能根据需要随时对钢丝绳进行润滑。在润滑过程中无需人工操作,能大大简化润滑工序,提升润滑的效率。
附图说明
本发明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的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的特征,其中:
图1揭示了现有技术中对钢丝绳进行手工润滑的过程示意图。
图2揭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钢丝绳润滑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2所示,图2揭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钢丝绳润滑装置的结构图。该钢丝绳润滑装置包括:滚轮机构、注油器和注油器驱动机构。滚轮机构安装在钢丝绳上。注油器安装在滚轮机构上,注油器围绕钢丝绳布置,注油器能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切换,在打开位置,注油器与钢丝绳脱离,在闭合位置,注油器与钢丝绳接触并向钢丝绳上涂覆润滑油。注油器驱动机构驱动注油器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切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217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塑料管件耐压测试装
- 下一篇:微滑动摩擦疲劳力学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