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粉煤输送装置、粉煤气化系统及其粉煤输送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22111.8 | 申请日: | 2017-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993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0 |
发明(设计)人: | 刘刚;徐国壮;邢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J3/50 | 分类号: | C10J3/50;C10J3/46;B65G53/16;B65G53/66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方艳辉 |
地址: | 065001 河北省廊坊市***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粉煤 输送 装置 气化 系统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粉煤输送装置、粉煤气化系统及其粉煤输送方法。该装置包括:锁斗、分离器和升温装置;其中,锁斗的泄压口与分离器的物料入口相连通,分离器用于接收锁斗内的第一泄压气,并从第一泄压气中分离出粉煤;分离器的固体出口与锁斗的回料口相连通,固体出口用于将分离出的粉煤输送至锁斗;分离器的气体出口与升温装置的入口相连通,升温装置用于接收分离后的第一泄压气,并对第一泄压气进行升温;升温装置的出口用于输出升温后的第一泄压气。本发明能够使得第一泄压气保持一定的温度,防止了第一泄压气因压降产生低温导致凝结堵塞管道,确保了粉煤输送的正常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压输送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粉煤输送装置、粉煤气化系统及其粉煤输送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的日益匮乏,煤炭的清洁化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大型煤气化技术是清洁利用煤炭资源的关键。在大型煤气化技术当中,气流床煤气化技术备受瞩目。其中,气流床粉煤加压气化由于煤种适应性广,转化率高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粉煤加压输送是粉煤气化工艺的核心技术,最为关键的是,粉煤进料是否稳定,进料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气化效率和系统安全。目前,粉煤加压输送工艺的流程为:来自磨煤及干燥工段的粉煤与载气在加压锁斗中进行升压,待升压完毕后粉煤被输送至高压工段,加压锁斗进行泄压操作,则加压锁斗内的载气进行低压布袋除尘器中,对载气中携带的粉煤进行过滤,过滤后的粉煤经过低压储罐重新输送至加压锁斗中,如此进行循环。但是,加压锁斗在泄压过程中,会排出高压载气,由于载气为二氧化碳气体,所以载气会因强节流效应造成较强的温降,导致二氧化碳和粉煤在输送过程中出现降压凝结的现象,容易堵塞输送管道,进而影响粉煤输送。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粉煤输送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加压锁斗在泄压过程中载气易出现降压凝结导致输送管道堵塞的问题。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粉煤气化系统,还提出了一种粉煤输送方法。
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粉煤输送装置,该装置包括:锁斗、分离器和升温装置;其中,锁斗的泄压口与分离器的物料入口相连通,分离器用于接收锁斗内的第一泄压气,并从第一泄压气中分离出粉煤;分离器的固体出口与锁斗的回料口相连通,固体出口用于将分离出的粉煤输送至锁斗;分离器的气体出口与升温装置的入口相连通,升温装置用于接收分离后的第一泄压气,并对第一泄压气进行升温;升温装置的出口用于输出升温后的第一泄压气。
进一步地,上述粉煤输送装置中,升温装置为混合器;其中,混合器的第一入口通过第一管道与分离器的气体出口相连通,混合器的第一入口用于接收第一泄压气;混合器的第二入口用于接收具有预设温度的第一补充气,混合器的出口用于将第一泄压气与第一补充气混合后的混合气输出。
进一步地,上述粉煤输送装置还包括:第二管道;其中,分离器用于接收锁斗内的第二泄压气,并从第二泄压气中分离出粉煤;第二管道与第一管道相连通,第二管道用于接收并输出第二泄压气。
进一步地,上述粉煤输送装置中,分离器置于锁斗的上方。
进一步地,上述粉煤输送装置中,分离器的固体出口通过下料管与锁斗的回料口相连通;下料管的侧壁开设有进气口,进气口用于向下料管内输入带动下料管中的粉煤返回至锁斗中的气体。
进一步地,上述粉煤输送装置还包括:第一旁路管道、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其中,锁斗的泄压口通过第一阀门与分离器的物料入口相连通;锁斗的泄压口还依次通过第二阀门、第一旁路管道与第一管道相连通,第一阀门和分离器所在的管路与第二阀门和第一旁路管道所在的管路为并联管路。
进一步地,上述粉煤输送装置还包括:调压器;其中,调压器的开口与锁斗的调压口相连通,调压器用于调节锁斗内的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221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