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臭氧/活性炭深度水处理工艺中控制溴酸盐生成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24384.6 | 申请日: | 2017-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621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于水利;肖倩;闫慧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76 | 分类号: | C02F1/76;C02F1/78;C02F101/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002 | 代理人: | 吴林松,孔翰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臭氧 活性炭 深度 水处理 工艺 控制 溴酸盐 生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臭氧深度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臭氧/活性炭深度水处理工艺中控制溴酸盐生成的方法。
背景技术
臭氧/活性炭工艺是最常用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之一,该工艺能有效灭活微生物、氧化难降解有机物。然而,当原水中含有溴离子(Br‐)时,臭氧氧化后会生成常规水处理工艺难以去除的溴酸盐(BrO3‐)。据报道,Br‐在淡水和海水中的浓度分别高达1mg/L和80mg/L。近年来,因海水入侵,水厂原水中Br‐浓度在增加,出水BrO3‐浓度随之升高,研究发现饮用水中BrO3‐浓度可高达127μg/L。由于BrO3‐具有较高的致癌可能性,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定为2B级潜在致癌物,按患癌症的风险为万分之一计算,一个标准成年人(体重为70kg,每天喝2L水)能承受的BrO3‐浓度最高为5μg/L。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环保局(US EPA)、欧盟以及中国均要求饮用水中BrO3‐的浓度不高于10μg/L。另外,由于中国较多地区淡水资源匮乏,利用含高浓度Br‐的脱盐海水作为原水的饮用水处理工艺越来越普遍。
目前针对溴酸盐的控制技术主要有降低溶液酸碱度法、膜滤法、离子交换法、加氨法、紫外线照射法和自由基清除剂法等。这些方法各自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降低溶液酸碱度法对控制含高碱度的原水中溴酸盐的生成需要投加大量试剂,操作运行成本随之升高;膜滤法以及离子交换法等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容易受到膜污染而导致水通量下降,增加水处理成本;加氨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溴酸盐的生成,但可能会产生具有毒性的含氮消毒副产物;紫外线照射耗能较高,经济性较差;自由基清除剂法在降低溴酸盐生成量的同时降低了氧化系统的氧化能力。降低溶液酸碱度法、膜滤法以及离子交换法等经济性较差,加氨法可能会导致具有毒性的含氮消毒副产物生成,紫外线照射法处理成本比较高,自由基清除剂法在降低溴酸盐生成量的同时降低了氧化系统的氧化能力等问题,因此,在利用臭氧/活性炭工艺对饮用水进行深度处理时,如何控制水体中溴酸盐的生成就显得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目的是提供一种臭氧/活性炭深度水处理工艺中控制溴酸盐生成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臭氧/活性炭深度水处理工艺中控制溴酸盐生成的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向原水体中加入有效氯,待原水体中的溴离子转化为次溴酸后进行臭氧/活性炭深度水处理工艺。
优选地,有效氯的投加量小于5mg/L。
优选地,有效氯的预氯化时间为1‐180mim。
优选地,有效氯的预氯化时间为30‐120min。
优选地,原水体的pH值为5‐9,温度为0‐40℃,耗氧量为0.2‐6.0mg/L。
优选地,原水体中氨氮的浓度为0‐3mg/L。
优选地,原水体中溴离子的浓度为50‐500μg/L。
优选地,臭氧/活性炭深度水处理工艺中的臭氧通入量与有效氯的质量比为(1‐10):1。
优选地,臭氧/活性炭深度水处理工艺中的臭氧通入量与有效氯的质量比为(1.5‐6):1。
优选地,臭氧/活性炭深度水处理工艺中通入臭氧的浓度为1.5‐40mg/L,反应时间为30‐60min。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本发明在溴酸盐前驱物进行臭氧/活性炭深度水处理工艺前,投加有效氯进行反应,很好地控制了溴酸盐的生成,使得其浓度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10μg/L以下。
第二、本发明的反应条件简单,无需特殊设备,无特别温度的要求,从而使得其适用范围广泛。
第三、本发明以水厂现有的水处理工艺为基础,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
总之,本发明的臭氧/活性炭深度水处理工艺中控制溴酸盐的生成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经济性较差和处理效能低等难题,其具有成本低廉、控制效果明显和操作简单等特点,从而使得其适用范围广泛,且在实际生产中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2438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