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28784.4 | 申请日: | 201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385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1 |
发明(设计)人: | 郭红岩;王国兵;艾弗逊;张庆泉;杜文超;王保松;何旭东;尹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0 | 分类号: | B09C1/00;B09C1/02 |
代理公司: | 江苏圣典律师事务所 32237 | 代理人: | 贺翔;杨文晰 |
地址: | 210046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合 修复 重金属 污染 土壤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淋洗‑深层固定‑植物提取联合修复重金属镉污染土壤的方法,经过表层原位淋洗重金属随淋洗液下渗至深层,在深层固定,然后施加有机肥后种植重金属富集植物柳树,进一步除去残留重金属、恢复土壤功能;本发明将耕作层重金属淋洗至深层,降低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淋洗至深层的重金属被固定,不污染地下水,进一步通过植物修复去除残留重金属、恢复土壤功能。发明所用的含铁化合物,不破坏土壤结构、可作为稻田土壤改良剂;较之植物修复提高了修复效率,较之淋洗修复减少挖方、搅拌、分离等步骤;本发明提供的修复方法时间短、成本低、效率高,在大规模重金属污染农田的修复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原位淋洗-深层固定-植物修复联合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过去几十年,因选矿业、冶炼业的发展及环保法律、环保意识的欠缺,造成我国大面积土壤被重金属污染(如镉、汞、砷、铜、铅、铬、锌等),《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16.1%的土壤被污染,耕地土壤污染达到19.4%,其中镉污染最为突出,超标率为7%。重金属不被生物降解、毒性强,易于在农作物中积累,进入食物链,造成粮食减产和危害人体健康。而我国人与耕地矛盾突出,改良污染农田的质量显得尤为迫切。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对于污染土壤的安全利用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因此如何高效的修复如此大面积污染土壤,实现“土十条”提出的目标尤为重要。
目前,重金属污染农田的修复技术主要是钝化,即将钝化材料如石灰、生物炭等材料施加到土壤中,提高土壤的酸度和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降低重金属的活性,减少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但重金属仍然留在耕作层,而且农作物根部产生的小分子有机酸,重新活化重金属。因此钝化修复往往不能取得长效的效果。植物修复是一种廉价的修复技术,通过积累植物将重金属富集至地上部,收割地上部植物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但植物修复效率却不能令人满意,往往需要十几乃至数十年。土壤淋洗修复技术是利用化学淋洗剂,如有机酸,螯合剂、无机酸等化合物,将重金属从污染土壤中洗脱下来,达到修复目的。目前,土壤淋洗修复主要应用于工业场地的修复,对于大面积污染农田修复土壤淋洗修复,工程量大,泥水分离困难等问题。本发明旨在解决大面积污染的农田高效修复问题难题,创新地将原位淋洗、深层固定、植物修复结合在一起,解决了淋洗的高成本、钝化不彻底、植物修复效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重金属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原位淋洗-深层固定-植物修复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法,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1)污染农田挖50-60cm深沟,沟宽5~10cm,沟间距为0.5m~1m,向沟内加入固定剂,再回填土壤;然后向土壤表面施加淋洗剂,灌溉水;
2)施入有机肥,扦插种植柳树,恢复土壤功能,进一步去除残留重金属,柳树种植1~2年后可以将柳树轮伐,2~3年后,收割柳枝,即完成对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中,步骤1)所用的固定剂为具有土壤改良作用的石灰,固定剂施入量为耕作层土壤干重质量的2%。进一步,本发明所述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中,步骤1)所使用的淋洗剂为不产生二次污染且具有土壤改良作用的三氯化铁,淋洗剂施入量为耕作层土壤干重质量的0.5~2.0%。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中,步骤2)所述柳树为济价值较强、富集效率高的金丝垂柳或柳785。
进一步,本发明所述联合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方法中,步骤1)所述灌溉水是指:向土壤表层灌水至水面高于土壤表层10cm,利用水耙搅拌混合土壤,静置,待水渗入土壤后,再重复灌溉至少两次;重金属随淋洗剂下渗到农田深层(约距土壤表层50-60cm),重新在深层固定,不污染地下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287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校车前围示廓信号灯固定支架
- 下一篇:一种盲点检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