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制动踏板位移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29526.8 | 申请日: | 201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977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2 |
发明(设计)人: | 于良耀;刘晓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T17/22 | 分类号: | B60T17/22;G01B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徐宁;何家鹏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制动 踏板 位移 传感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制动踏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传感器外壳、固定盘、旋转件、电刷、滑线电阻和传感器推杆;所述固定盘为半环形结构且紧固设置在所述传感器外壳的内部,所述滑线电阻呈弧形分布且两端与所述固定盘紧固连接,所述滑线电阻的弧形圆心与所述固定盘的圆心重合;所述旋转件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盘的内圆中;所述电刷与所述旋转件紧固连接且与所述滑线电阻接触;在所述传感器推杆的外表面设置螺旋滑槽,所述旋转件为环状部件,在所述旋转件的内侧设置凸台,所述传感器推杆的前端位于所述旋转件的内圆中且所述凸台滑动设置在所述螺旋滑槽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制动踏板位移传感器,属于汽车制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智能车辆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目前对智能车辆的研究主要致力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以及提供优良的人车交互界面。近年来,智能车辆己经成为世界车辆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和汽车工业增长的新动力,很多发达国家都将其纳入到各自重点发展的智能交通系统当中。传统车用制动踏板位移传感器通过制动踏板的旋转角度提供制动位移信号,在常规小压力制动下,传感器控制精度较低,且安装位置在驾驶舱外置,无法与真空助力器、线控制动系统等集成。为了满足智能汽车对制动系统的要求,制动系统需要精度更高、体积更小、易于与线控制动等制动系统集成的制动踏板位移传感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精度更高、体积更小、易于制动系统集成的新型制动踏板位移传感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制动踏板位移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传感器外壳、固定盘、旋转件、电刷、滑线电阻和传感器推杆;所述固定盘为半环形结构且紧固设置在所述传感器外壳的内部,所述滑线电阻呈弧形分布且两端与所述固定盘紧固连接,所述滑线电阻的弧形圆心与所述固定盘的圆心重合;所述旋转件转动设置在所述固定盘的内圆中;所述电刷与所述旋转件紧固连接且与所述滑线电阻接触;在所述传感器推杆的外表面设置螺旋滑槽,所述旋转件为环状部件,在所述旋转件的内侧设置凸台,所述传感器推杆的前端位于所述旋转件的内圆中且所述凸台滑动设置在所述螺旋滑槽中。
所述旋转件与所述固定盘为同心布置。
所述传感器推杆的后端与制动推杆的前端通过球头连接。
还包括两个与所述旋转件紧固连接的限位杆,所述电刷位于两个所述限位杆之间;在所述固定盘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用于限制所述限位杆旋转的极限位置的限位柱。
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将制动踏板的位移信号转化为角位移,在减小体积的同时,可以检测更大的位移。2、本发明制动踏板位移与传感器角度信号可按照非线性变化率设计,从而提高常规制动时传感器的精度。3、本发明将平动信号转化为转角信号,可以提高与线控制动系统等新型智能车用制动系统的集成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传感器与传统传感器的电压信号和踏板位移的变化率比较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图2所示,本发明包括传感器外壳1、固定盘2、旋转件3、电刷4、滑线电阻5和传感器推杆6。固定盘2为半环形结构且紧固设置在传感器外壳1的内部,滑线电阻5呈弧形分布且两端与固定盘2紧固连接,滑线电阻5的弧形圆心与固定盘2的圆心重合。旋转件3转动设置在固定盘2的内圆中。电刷4与旋转件3紧固连接且与滑线电阻5接触。在传感器推杆6的外表面设置螺旋滑槽7,旋转件3为环状部件,在旋转件3的内侧设置凸台8,传感器推杆6的前端位于旋转件3的内圆中且凸台8滑动设置在螺旋滑槽7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295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