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获取客户终端设备状态的方法、装置及自动配置服务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30970.1 | 申请日: | 201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813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陆春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力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507 | 代理人: | 何姣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获取 客户 终端设备 状态 方法 装置 自动 配置 服务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获取客户终端设备状态的方法、装置及自动配置服务器,属于网络管理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向客户终端设备发送连接请求,该连接请求中携带有正确的用户标识和错误的密码;根据是否接收到该客户终端设备返回的应答消息以及接收的应答消息中携带的状态码,判断该客户终端设备的状态。该装置包括:请求发送模块,用于向客户终端设备发送连接请求,该连接请求中携带有正确的用户标识和错误的密码;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是否接收到该客户终端设备返回的应答消息以及接收的应答消息中携带的状态码,判断该客户终端设备的状态。本发明通过向客户终端设备发送正确的用户标识和错误的密码,实现对客户终端设备是否在线的准确、高效的判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管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获取客户终端设备状态的方法、装置及自动配置服务器。
背景技术
随着设备网管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管服务器性能的快速提升,网管服务器需要管理的设备数量也呈几何级数的增加,如何快速高效的管理这些设备,成为网管系统中的一大难题。
传统的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由于数据传输的不安全性以及数据定义的随意性,导致其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而难以实现,由BBF(Broadband Forum,宽带论坛)制定的Tr069协议较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对于如何实时批量的获取设备的状态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目前的Tr069协议中,通常有以下三种方法获得设备的状态。
1)、根据Tr069协议的交互流程,获取设备上的某个固定的参数,能取到参数值为在线状态,而取不到值或者协议交互超时时为离线状态。该方法存在的缺陷有很多,例如设备种类繁多,固定参数可能在某类设备上不存在(即不兼容),导致设备明明在线,但因取不到固定参数的值而误认为设备离线。要获取设备上某个固定的参数值,必须基于设备类型做配置,如甲类型设备,取X值,乙类型设备取Y值,导致网管系统变得复杂。基于Tr069协议获取参数,要经历多次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交互,效率低下。
2)、在获取状态的初期,网管向设备发送一个连接请求,通过采用HTTP协议的get方法返回的HTTP状态码来实现对设备状态的获取。由于连接请求中附带了ACS的用户名和密码,导致连接请求发送后,能立即取到状态码202,但随后,CPE(Customer premisesequipment,用户驻地设备)将向ACS发送一个对获取设备状态无用的带6CONNECT REQUEST事件的Inform消息包,此方法二相比方法一而言,效率得到了提高,但CPE与ACS之间有协议交互,损耗了系统性能,对于大批量的终端设备的状态获取并不适用。
3)、网管向设备发送连接请求时,发送一个错误的用户名和密码,这样既能通过CPE的响应来获取状态,又使得CPE认证失败,从而避免CPE再向ACS发送一个带“6CONNECTREQUEST”事件的Inform消息包。此方法相比方法二而言,不但保证了效率,还减少了系统性能损耗。但该方法仍存在一个严重的弊端:在实际应用场景中,有的局点在终端设备关机后,会把它的IP地址分配给其它后开机的终端设备,对这些局点的设备状态统计就会出现较大的误差。例如,当要获取A设备的状态时,如果A设备已经下线,而它的IP地址被B设备使用,那么获取状态的结果会误认为A设备在线,而实际上却是获取到了B设备的状态。方法三在有些场景下,获取的设备状态不精确。
目前还没有一种较好的方法既能准确的获取终端设备的状态,又能最低限度的占用系统性能资源,以适应对大批量终端设备的状态的高效获取。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技术无法准确高效的获取批量终端设备的状态的问题,提供一种获取客户终端设备状态的方法、装置及自动配置服务器。
一种获取客户终端设备状态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09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