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金刚石基背栅型氢终端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31449.X | 申请日: | 2017-05-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041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宏兴;王艳丰;王玮;常晓慧;张景文;卜忍安;侯洵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L29/778 | 分类号: | H01L29/778;H01L21/04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刚石 基背栅型氢 终端 场效应 晶体管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金刚石基背栅型氢终端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由金刚石衬底(1)、背栅极(2)、源极(3)、栅引出电极(4)、漏极(5)和单晶金刚石外延薄膜(6)组成;
金刚石衬底(1)上设有背栅极(2),背栅极(2)上设有栅引出电极(4);金刚石衬底(1)的上表面覆盖一层单晶金刚石外延薄膜(6),单晶金刚石外延薄膜(6)将背栅极(2)包裹于其中,栅引出电极(4)的上部伸出单晶金刚石外延薄膜(6)的顶部;单晶金刚石外延薄膜(6)上还设有源极(3)和漏极(5);氢终端金刚石表面导电沟道暴露在外面,使得沟道部分能够重复氢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刚石基背栅型氢终端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源极(3)和漏极(5)分别位于未露出单晶金刚石外延薄膜(6)的背栅极(2)的两侧,源极(3)和漏极(5)间距大于背电极(2)的宽度;源极(3)和漏极(5)的范围小于或等于未露出的背栅极(2)范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刚石基背栅型氢终端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源极(3)和漏极(5)设置于氢化的单晶金刚石外延薄膜(6)上,并与氢化的单晶金刚石外延薄膜(6)形成欧姆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刚石基背栅型氢终端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单晶金刚石外延薄膜(6)表面上源极(3)、漏极(5)及源极(3)和漏极(5)之间部分以外的区域经过电学隔离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刚石基背栅型氢终端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背栅极(2)厚度为0.001-1μm;源极(3)和漏极(5)厚度为0.07-1μm;单晶金刚石外延薄膜(6)为本征金刚石材料;单晶金刚石外延薄膜(6)在背栅极上面部分的厚度高出背栅极(2)0.001-5μm,电阻率大于100MΩ·cm,均方根表面粗糙度小于0.5nm,拉曼半峰宽小于5cm-1,X射线衍射半峰宽小于0.0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金刚石基背栅型氢终端场效应晶体管,其特征在于,金刚石衬底(1)为本征金刚石材料,均方根表面粗糙度小于0.5nm,拉曼半峰宽小于6cm-1,X射线衍射半峰宽小于0.1°。
7.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金刚石基背栅型氢终端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步骤组成:
1)、对金刚石衬底(1)进行酸碱处理,并吹干;
2)、在金刚石衬底(1)表面形成背栅极(2);
3)、在金刚石衬底(1)和背栅极(2)上外延得到单晶金刚石外延薄膜(6);
4)、利用刻蚀技术对部分背栅极(2)正上面的单晶金刚石外延薄膜(6)进行刻蚀,直到露出该部分背栅极(2);
5)、在露出的背栅极(2)部分形成引出栅引出电极(4);
6)、对单晶金刚石外延薄膜(6)进行氢化处理,在其表面下得到二维空穴气,并对氢化后的单晶金刚石外延薄膜(6)清洗;
7)、在单晶金刚石外延薄膜(6)表面形成源极(3)和漏极(5);源极(3)和漏极(5)间距大于背电极(2)的宽度;源极(3)和漏极(5)分别位于未露出的背栅极(2)的两侧;源极(3)和漏极(5)的范围小于或等于未露出的背栅极(2)范围;
8)、遮盖单晶金刚石外延薄膜(6)表面上源极(3)、漏极(5)及源极(3)和漏极(5)之间部分,并对未遮盖部分进行电学隔离,然后清洗,得到金刚石基背栅型场效应晶体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金刚石基背栅型氢终端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氢化处理是在单晶金刚石外延薄膜表面下得到二维空穴气层;其载流子浓度为2×1011-2×1015cm2,迁移率为20-200cm2/V·s,方块电阻小于20KΩ/□。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金刚石基背栅型氢终端场效应晶体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8)中的电学隔离是对单晶金刚石外延薄膜(6)裸露表面处理,并使其电阻率大于100MΩ·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144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包装箱(斯卡特龙山坡)
- 下一篇:3D打印机(EP3500)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