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下式背光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35386.5 | 申请日: | 2017-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76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9 |
发明(设计)人: | 侯旻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3 | 分类号: | G02F1/1333;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28 | 代理人: | 范胜祥 |
地址: | 51053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下式 背光 显示 模组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直下式背光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该一种直下式背光显示模组,包括相互对应的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以及与所述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连接的主控电路;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设置于所述背板上的发光结构,与所述发光结构正对的扩散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发光结构与液晶面板之间的电磁输入模组;所述电磁输入模组包括设置于所述发光结构与液晶面板之间的电磁膜片,以及与所述电磁膜片电连接的电磁控制电路,所述电磁膜片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50%,所述电磁膜片通过所述电磁控制电路与所述主控电路连接。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将电磁触控输入一体化地融合到直下式背光显示模组中,还能保证液晶屏具有良好的显示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技术中,液晶显示器由于具有电磁辐射低、功耗低、发热量少、轻薄等特点,已经成为市面的主流显示器,LED背光显示器也获得广泛的应用。而目前市场上的LED背光显示器根据入光方式,主要分为侧入式与直下式两种。其中,侧入式是将作为背光模组的LED灯串安装在液晶屏的四周,而直下式是将作为背光模组的LED灯串安装在液晶屏的正背面,相对来说直下式背光显示器成本较低应用更广泛。
但是,在传统技术中,直下式背光显示器仅仅只能用作显示器,功能单一。而随着输入技术和显示技术的发展,将常用的液晶显示器和触控装置相结合是市场的发展趋势。而且,市场对触控输入的体验要求也越来越高,如越来越追求原笔迹手写输入效果,因此电磁屏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采用电磁屏技术通常需要将电磁板安装于液晶屏上,对于侧入式的LED背光显示器,因为其光源设置于液晶屏的四周,将电磁板安装于液晶屏上时并不会影响光源对液晶屏的作用效果;但是,对于直下式的LED背光显示器,因为其光源设置于液晶屏的正背面,将电磁板安装于液晶屏上时,会严重影响光源对液晶屏的作用效果。
发明内容
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显示模组及显示设备,可将电磁触控输入一体化地融合到直下式背光显示模组中,还能保证液晶屏具有良好的的显示效果。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直下式背光显示模组,包括相互对应的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以及与所述背光模组和液晶面板连接的主控电路;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设置于所述背板上的发光结构,与所述发光结构正对的扩散板,以及设置于所述发光结构与液晶面板之间的电磁输入模组;
所述电磁输入模组包括设置于所述发光结构与液晶面板之间的电磁膜片,以及与所述电磁膜片电连接的电磁控制电路,所述电磁膜片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50%,所述电磁膜片通过所述电磁控制电路与所述主控电路连接。
下面对其进一步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膜片设置于所述扩散板和液晶面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光学膜片组件包括依次叠设的反射膜、增光膜及扩散膜,所述反射膜与所述扩散板对应,所述扩散膜与所述液晶面板对应;
且所述电磁膜片设置于所述反射膜、增光膜及扩散膜中的任意两个之间;或者所述电磁膜片设置于所述反射膜和扩散板之间;或者所述电磁膜片设置于所述扩散膜和液晶面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增光膜包括依次设置的棱镜膜、微透镜及反射偏光片,所述棱镜膜与所述反射膜对应,所述反射偏光片与所述扩散膜对应;
且所述电磁膜片设置于所述棱镜膜、微透镜及反射偏光片中的任意两个之间;或者所述电磁膜片设置于所述棱镜膜和反射膜之间;或者所述电磁膜片设置于所述反射偏光片和扩散膜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膜片设置于所述扩散板中。
进一步地,所述电磁膜片、液晶面板及光学膜片组件的形状和面积均相同,且所述电磁膜片的边缘与所述液晶面板和光学膜片组件的边缘对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53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