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水气界面POPs物质主动采样系统及挥发通量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38149.4 | 申请日: | 201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715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3 |
发明(设计)人: | 赵振华;秦之瑞;史文梅;张丹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刘传玉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气 界面 pops 物质 主动 采样系统 挥发 通量 计算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气界面POPs物质主动采样系统及挥发通量计算方法,采样装置包括水气界面气体收集模块和气样富集模块,水气界面气体收集模块包含有机玻璃桶和悬浮气囊;有机玻璃桶固定在悬浮气囊内,下沿与悬浮圈下沿重合;气样富集模块包括SPE固相萃取柱、流速仪、真空泵、第一聚四氟乙烯管和第二聚四氟乙烯管;第一聚四氟乙烯管一端插入橡胶塞伸入到SPE固相萃取柱中,另一端和有机玻璃桶的采气孔相连;第二聚四氟乙烯管一端通过硅胶管和SPE固相萃取柱的小孔一端相连,另一端和流速仪的入口相连;流速仪的出口和真空泵相连。本发明经济、高效、便携和易操作,具有较高的采样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样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水气界面POPs物质的主动采样系统及挥发通量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持久性、生物累积性、“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及环境内分泌干扰性,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为有效控制和削减环境介质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2001年国际社会共同签署了《斯德哥尔摩公约》(Stockholm Convention),并于2004年起付诸实施,我国为该公约缔约国。进行环境介质中POPs监测是履约工作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POPs物质经过长时间迁移后,在水气界面主要通过扩散、水-气气体交换、干湿沉降三个过程沉降到河湖水中。温度较高时,POPs从表层水体向大气的挥发速率增大;温度较低时,气相POPs有向颗粒相迁移的趋势,使颗粒相POPs浓度增大。研究水气界面POPs物质的迁移转化,是了解河湖POPs的源汇特征的重要方向,有助于对POPs作更深一层的了解。已有专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如申请号201610025679.9专利中给出一种适用于土壤中POPs检测的被动式渗滤液采集方法;如申请号201310359533.4专利中给出了一种POPs催化降解装置;如申请号201410012452.1专利中给出了卤代POPs废物的处理方法。
不同于土壤等稳定的载体,水气界面POPs的采集存在如下难点:
(1)由于河湖特殊的空间位置,采集过程可能需要在船上作业,这无疑增加了采集的难度,并要求采集过程操作简单,装置使用方便。
(2)水体的流动性、温度、风向这些因素都极大制约着采集过程,如何保证采集装置的稳定性及密封性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3)由于POPs类物质的高疏水性、亲脂性和低溶解度,在采集装置选材时一定要考虑材料对POPs的吸附残留问题,以免对结果的真实性产生影响。
目前广泛应用的主动采样器主要基于吸附原理,采用将聚氨酯泡沫、半透膜或塑料纤维滤膜等材料安装在采样器内,利用这些材料对空气中POPs的吸附、拦截作用而进行采样。这种主动采样器为克服吸附材料的阻力而采用大流量气泵,价格昂贵,体积庞大,采样时噪音巨大,限制了其对特定环境中POPs进行采样;采样后从吸附材料中提取POPs过程复杂、耗时漫长,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如申请号201220155320.0专利中,给出的一种脱去烟气中POPs的装置中,正反映了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所涉及到的缺陷,提供一种水气界面POPs物质的主动采样系统及挥发通量计算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水气界面POPs物质的主动采样系统,包括水气界面气体收集模块和气样富集模块;
所述水气界面气体收集模块设置在需要进行气体收集的水面上,包含有机玻璃桶和悬浮气囊;
所述悬浮气囊呈圆环状;
所述有机玻璃桶为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柱体,顶端设有用于使得桶内大气压和外部大气压保持一致的大气平衡孔,侧壁设有采气孔;
所述有机玻璃桶固定在所述悬浮气囊内,下沿与悬浮气囊的下沿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814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