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熔铸锭工艺中硅锭的少子寿命抽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38634.1 | 申请日: | 2017-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555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郭兆满;王震;钱华;魏加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宜昌南玻硅材料有限公司;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04 | 分类号: | G01N1/04;G01R31/26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彭永念 |
地址: | 443007***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熔铸 工艺 中硅锭 少子 寿命 抽样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半熔铸锭工艺中硅锭的少子寿命抽样方法,从硅锭的顶面将其划分成6×6的阵列,形成36个硅块,将角部各硅块设为A区,边部各硅块设为B区,中间部分的硅块设为C区;并根据长晶方向对各硅块依次从1‑36进行编号;使得每个硅块形成一个区域与编号组合成的代码;36个硅块共围合成3个封闭的方形,最外层方形从A1沿顺时针方向开始抽样,中间层的方形从C8开始;内层方形从C15开始;抽样时每两个硅块一组,选择其中一个硅块为待测硅块,检测的面应为同一组中与另一硅块紧邻的面;通过上述操作,完成抽样。该抽样能够真实有效的反映出每个硅块的少子寿命值及其低少子的去除长度,保证硅片的质量稳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伏行业多晶铸锭领域,具体涉及半熔铸锭工艺中硅锭的少子寿命抽样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光伏行业内为降低铸锭成本,投料量不断增加,硅锭块数也越来越多,多晶铸锭半熔工艺底部晶粒的融化程度对硅块少子寿命有较大影响,传统的抽样方法是按A1、C10、C14、C22、C26、A36进行抽样,取值A1-A6按A1第二面,C10第一面去除长度较大值;B7-B12及B13-B18按C10第三面、C14第一面去除长度较大值;B19-B24及B25-B30按C26第一面、C22第三面去除较大值;A31-A36按C26第三面、A36第四面去除较大值。该抽样方案不能准确反应出整个锭的少子寿命去除长度,有的硅块会少去除,有的会多去除,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或者成本增加,对铸锭质量的把控方向不清晰,缺少数据支撑,不能准确的判定硅锭/硅片的效率波动,对铸锭的原材料的投入影响性无法准确判断,少子寿命性能是铸锭品质及硅片效率的重要指标,对硅块尾部的低效片比例影响较大,对硅片质量无法保证。
专利申请CN105785251A公开了一种硅块的少子寿命检测方法,其缺陷是
1、此抽样检测过于笼统,此专利不适用于铸锭半熔工艺硅锭少子寿命的抽样检测,如果按此进行检测,在B7-B30区域硅块2,4面未进行检测,由于工艺不同会出现不合格不能完全切除或检测出来,且根据铸锭液面的流动和波动性,是不能全面的将各个区域的少子寿命性能质量反映出来,那么对最终的产品质量存在重大转换效率、低效比例超标隐患。2、专利中检测B7-B12,B19-B24的第3面,检测的一条直线少子寿命性能,检测结果波动性很小,因为长晶方向决定同一方向上性能波动小,检测代表意义不强,并且专利中对硅锭中间块C15、C16、C21、C22未进行全中心检测,中心位置因铸锭工艺及测试方法不同,少子寿命异常和不合格部分凸显,专利中却未能考虑到中心位置的少子寿命检测,不利于硅锭整体少子寿命寿命性能质量管控;3、对硅块检测专利中对6×6硅锭阵列分布总体规定了尺寸为950-1150mm,限定硅块尺寸156×156范围,指定尺寸要求后,对硅锭坩埚面少子寿命性能监测有所影响,对硅锭周围A/B去硅块检测存在不准确或硅锭外围面质量管控欠缺,所以此抽样方法只适用于这种硅锭尺寸的少子寿命检安测,况且也不适用目前发展和检测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提供半熔铸锭工艺中硅锭的少子寿命抽样方法,检测一块判定相邻两块硅块的性能,并且根据硅液的流动性和氩气的作用特点进行抽样面的选取,代表性强,准确率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半熔铸锭工艺中硅锭的少子寿命抽样方法,其特征在于:
1)从硅锭的顶面将其划分成6×6的阵列,形成36个硅块,将角部各硅块设为A区,边部各硅块设为B区,中间部分的硅块设为C区;并根据长晶方向对各硅块依次从1-36进行编号;使得每个硅块形成一个区域与编号组合成的代码;
2)36个硅块共围合成3个封闭的方形,最外层方形从A1沿顺时针方向开始抽样,中间层的方形从C8开始;内层方形从C15开始;抽样时每两个硅块一组,选择其中一个硅块为待测硅块,检测的面应为同一组中与另一硅块紧邻的面;
通过上述操作,完成抽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宜昌南玻硅材料有限公司;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宜昌南玻硅材料有限公司;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86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