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RFID认证过程中的认证方法和传递信息的加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38985.2 | 申请日: | 201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474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2 |
发明(设计)人: | 何丽莉;白洪涛;欧阳丹彤;胡国博;郑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9/32 | 分类号: | H04L9/32;H04L9/16;H04L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周明飞 |
地址: | 130000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rfid 认证 过程 中的 方法 传递 信息 加密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RFID认证过程中传递信息的加密方法,标签能够通信地连接读写器,所述加密方法包括:所述标签接收到所述读写器的查询指令后,产生第一随机数并且对该第一随机数和公共密钥做异或运算得到第一输出;将标签标识、第一输出、所述第一随机数和动态序列值作为输入提供给单向Hash函数从而产生第二输出;将第二输出、公共密钥、第一输出和读写器标识提供给单向Hash函数从而产生第三输出;将读写器标识、标签标识和公共密钥提供给单向Hash函数从而产生过滤标识;所述标签向所述读写器发送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包括:第二输出、第三输出、过滤标识和动态序列值。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基于Hash函数和动态共享密钥的强匿名RFID认证方法。
技术领域
现有的基于Hash函数的轻量级RFID认证协议中的大部分在被截取消息后很容易被追踪,泄露标签隐私,并没有真正实现标签的强匿名性。本发明基于Hash函数和动态共享密钥机制,提出了一种真正满足标签强匿名性的轻量级RFID认证协议。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是公认的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现在的RFID技术能够并行地识别多个对象,即使处于移动状态的物体也能够准确识别,此项技术已经应用于各种复杂环境之中,如物流,图书馆以及制造业等。射频识别通过无线电信号进行通信并识别物体,在RFID系统中,标签与读写器通过无线信号进行信息交换,标签附着在物体上,内部保存着物体的信息;读写器通过天线与附近的标签进行数据交换,从而实现对目标的识别,读写器不需要看到标签,而是通过电磁场建立通信,将相应数据转发到后台系统,人们通过互联网连接服务器,即可获取相应物品的即时信息,并对其进行管理和追踪。
RFID应用领域在不断地扩展和深入,随之而来安全问题也逐渐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重点。作为RFID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标签Tag通常为一种被称作CLD的非接触式装置,由于长期暴露在外界,面临着远程窃听、伪造攻击、标签定位以及采取不正当手段获得数据,去同步攻击等诸多威胁。标签内部数据可能包含着隐私信息,如果发生消息泄露将引起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为了安全地识别标签,识别协议必须满足一系列安全准则,特别是保证攻击人不能窃取合法的RFID标签信息。综合目前RFID技术的发展情况,现有的RFID安全研究都不够完善,存在着大量的不足和漏洞。目前RFID安全技术可以分为物理保护方法和逻辑加密方法;逻辑方法按加密方式可以分为基于对称加密的协议,基于非对称加密的协议和基于物理特性的协议,而物理保护受到成本和实施的制约,应用范围较窄,可以用作辅助保护机制。高成本的标签具有较强的计算和存储能力,但不利于RFID系统的大范围应用。而低成本标签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重量级的加密算法并不适用,因此具有较多的安全问题。目前,设计一个低复杂性兼具强安全性的轻量级RFID安全认证协议是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Hash函数和动态共享密钥的强匿名RFID认证方法,能够使标签验证阶段具有强匿名性。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基于动态共享密钥的强匿名RFID认证的动态过滤方法。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传递信息基于Hash函数加密方法。
一种用于RFID认证过程中传递信息的加密方法,标签能够通信地连接读写器,所述加密方法包括:
所述标签接收到所述读写器的查询指令后,产生第一随机数并且对该第一随机数和公共密钥做异或运算得到第一输出;
将标签标识、第一输出、所述第一随机数和动态序列值作为输入提供给单向Hash函数从而产生第二输出;
将第二输出、公共密钥、第一输出和读写器标识提供给单向Hash函数从而产生第三输出;
将读写器标识、标签标识和公共密钥提供给单向Hash函数从而产生过滤标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3898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