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柔性可变的防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40520.0 | 申请日: | 201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6966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姚又友;刘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F41H1/02 | 分类号: | F41H1/02;B25J19/06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段俊涛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柔性 可变 防护 结构 | ||
1.一种柔性可变的防护结构,包括柔性包裹层(1),空心存储阵列(2),液态金属相变填充材料(3),控温流体(4),液体泵(5),流体管道(6),制冷模块(7),加热模块(9)以及控制电路(8),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相变填充材料(3)存储于空心存储阵列(2)内,流体管道(6)贴附在空心存储阵列(2)上,制冷模块(7)与加热模块(9)对控温流体(4)进行冷却或加热,并通过液体泵(5)使得控温流体(4)在流体管道(6)中流动,控制电路(8)接受指令,控制制冷模块(7)、加热模块(9)以及液体泵(5)的开关,防护结构的外层由柔性包裹层(1)进行包裹,通过温度控制液态金属相变材料(3)的固相及液相状态,从而改变防护结构的硬度,在柔软与刚性之间切换,实现柔性可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柔性可变的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包裹层(1)所用材料为柔性聚合物材料或纤维织物材料,能够固定包括空心存储阵列(2)在内的其他组成部分,且能够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变形,所述空心存储阵列(2)为柔性材料制成的具有空腔结构的阵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柔性可变的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包裹层(1)所用材料为硅胶、橡胶、硅橡胶、凯夫拉或碳纤维;所述空心存储阵列(2)为硅胶或橡胶制成的具有空腔结构的阵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柔性可变的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金属相变填充材料(3)随着温度在熔点附近的变化,能够在低温下变为固体,具有满足一定的刚性及强度,同时在高温下变为液体,能够自由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柔性可变的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态金属相变填充材料(3)为熔点在300摄氏度以下的低熔点金属或合金,金属成分是镓、铟、锡、锌、铋、铅、镉、铜、银、金、汞、钠、钾、镁、铝、铁、钴、镍、锰、钛、钒中的一种或多种,其形式是金属单质、合金或者金属纳米颗粒与流体分散剂混合形成的导电纳米流体,密封在空心存储阵列(3)当中,通过流体管道(6)被冷却或加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柔性可变的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温流体(4)为具有一定比热容与热导率的流体物质,通过液体泵(5)的作用经流体管道进入防护结构内部,通过热交换作用对空心存储阵列(2)内的液态金属相变填充材料(3)进行加热或冷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柔性可变的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管道(6),位于可变防护结构内部且为柔性材料制成,随着结构整体一起发生变形,流体管道(6)贴附在空心存储阵列(2)上,且与液体泵(5)、加热模块(9)以及制冷模块(7)相连,内部流动控温流体(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柔性可变的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模块(7)在控制电路(8)的作用下对控温流体(4)以及液态金属相变填充材料(3)进行降温,从而使得液态金属相变填充材料(3)固化;所述加热模块(9)在控制电路(8)的作用下对控温流体(4)以及液态金属相变填充材料(3)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液态金属相变填充材料(3)由固态变为液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柔性可变的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模块(7)采用空调式压缩-汽化循环制冷,或采用半导体制冷片,或采用空气或水对流制冷,加热模块(9)采用空调式汽化-压缩循环制热,或采用半导体制热片,或采用电热丝通电后加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柔性可变的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8)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接收外部指令,通过打开加热模块(9)或制冷模块(7),对控温流体(4)进行加热或制冷,再利用液体泵(5),将高温或低温的控温流体(4)传输至空心存储阵列(2)周边,通过热量传递改变空心存储阵列(2)内部的液态金属相变填充材料(3)的状态,由固态变为液态或用液态变为固态,进而使得柔性可变防护结构整体的硬度发生改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0520.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