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拟聚光太阳能光照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40843.X | 申请日: | 2017-05-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92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宋记锋;佟锴;罗耿;李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B3/00 | 分类号: | H05B3/00;G09B25/00;G02B6/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张文宝 |
地址: | 102206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拟 聚光 太阳能 光照 加热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光照加热设备领域的一种模拟聚光太阳能光照加热装置。该装置包括强光光源阵列,光纤阵列和加热腔;以球形短弧氙灯作为人造光源,光纤阵列的光线输出端通过加热腔上的安装孔阵列安装在加热腔上,光纤阵列作为传输介质将光导入加热腔中,加热腔将光的射出方向固定,作为光加热器的输出端;所述光纤阵列由于其材料具有的柔性特征,固定光纤的加热腔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平移,旋转,以适应不同位置,不同朝向的被加热工件。被加热物体表面光照强度均匀,加热温升分布均匀,提高强光加热腔装置使用过程中的易用性,灵活性;同时加热区域与光源区域隔离,降低了高温加热腔耐高温要求;光源安全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照加热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拟聚光太阳能光照加热装置。腔式光照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光照加热系统成为一种重要的常规加热手段,应用在各种加热设备中。其中,为了实现室内利用太阳热能所需要的高强度光照下的可重复试验,模拟聚光太阳能加热器是非常必要的。此类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利用聚光透镜或者金属卤化物光源的聚光式布置将自然光源或单色光源的光线利用几何光学原理汇聚并收集,传输到需要被加热的物体上。这种光照加热技术的特点是结构原理简单,温升均匀。目前的相关专利提出的光照加热装置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如专利“太阳能网络自然光照明加热装置”(申请号2004100108078.X),是利用聚光反射镜或透镜将自然光聚焦通过光纤将光传输到管状被加热体上的装置;第二类如专利“光照加热设备”(申请号201320885177.5),是利用固定式或可调节转动方向的人造金属卤化物光源阵列直接加热装置,利用光源阵列的排布将加热光斑汇聚,其中第一类装置主要利用光源为自然光源,运行受到天气条件和设备安装位置的限制,加热效果不稳定,难以得到固定的、可重复的光照实验条件,且为获得较高的加热温度需要较大的占地面积;第二类装置需要将光照加热光源固定在不可调整转动方向的支架上,限制了光源的安装数量,对支撑结构的稳固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人造光源与加热腔不隔离,加热室温度过高会对人造光源的安全性产生威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模拟聚光太阳能光照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拟聚光太阳能光照加热装置包括强光光源阵列,光纤阵列和加热腔;以球形短弧氙灯作为人造光源,光纤阵列作为传输介质将光导入加热腔中,加热腔将光的射出方向固定,作为光加热器的输出端;所述光纤阵列由于其材料具有的柔性特征,固定光纤的加热腔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平移,旋转,以适应不同位置,不同朝向的被加热工件;
所述强光光源阵列包括多个单元,其中每个单元包括球形短弧氙灯和椭球面反射罩;球形短弧氙灯固定在椭球面反射罩的底端中心位置的近端焦点处;其中球形短弧氙灯包括柱状灯管和球状灯管;
所述加热腔为两端开口的圆柱筒状物体,加热腔上布置有光纤安装孔阵列;
所述光纤阵列包括多根光纤束单元;光纤阵列的光线接收端通过带孔平板固定,光纤接收端位于椭球形反光罩的焦点处;光纤阵列的光线输出端通过加热腔上的安装孔阵列安装在加热腔上;
所述加热腔和固定板之间利用具有柔性的光纤束连接,加热腔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平移或旋转,加热腔上的光纤安装孔在周向、轴向的排列均匀,使被加热物体表面光照强度均匀,加热温升分布均匀。
所述光纤阵列的材质为塑料光纤束、玻璃光纤束或石英光纤束;并具有高的透射率。
所述加热腔上的光纤安装孔阵列沿加热腔的轴向是4组,并且轴向分布与加热腔相应径向平行;所述光纤安装孔阵列的光纤安装孔沿加热腔周向是8个。
一种模拟太阳光加热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被加热工件插入加热腔中,调整工件位置使其中轴线与加热腔的中轴线平行;
2)开启球形短弧氙灯光源对被加热工件进行加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电力大学,未经华北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084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