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城市综合管廊移动模架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42384.9 | 申请日: | 2017-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197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1 |
发明(设计)人: | 吴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9/045 | 分类号: | E02D29/045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12201 | 代理人: | 程小艳 |
地址: | 30045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城市 综合 移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市政公用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城市综合管廊移动模架。
背景技术
城市综合管廊建于城市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城市工程管线的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综合管廊即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它是实施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建于城市地下用于铺设市政公用管线的市政公用设施。
综合管廊属于海榆东线改造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道G223改造范围龙海路(即桩号K1+755)至本工程修筑终点海岸大道(即桩号K9+424.4) 敷设综合管廊,总长度为7669.4米,标准段宽5.45m,高5m(净宽4.55m,净高4.0m),钢筋混凝土结构。综合管廊采取分段施工,分段长度不大于30m,综合管廊的结构组成形式包括:标准段,端头井,投料口,排风井,缆线接出口,下沉段等断面,其中大部分为标准段,结构尺寸完全一致。传统施工工艺工期长,且人工和材料成本随着施工工期不断增长。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城市综合管廊移动模架。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城市综合管廊移动模架,设置于管廊底板上的轨道,包括移动模架行走部分、受力支撑结构以及模板;
所述移动模架行走部分包括设置于所述轨道上的行走桁架和行走电机;
所述受力支撑结构固定于所述行走桁架上;
所述模板包括内模板和外模板,所述内模板由上部的内模顶模、两侧的内模侧模以及连接所述内模顶模和所述内模侧模的内模转角模构成,所述内模侧模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行走桁架相连,两侧所述内模侧模的表面均设置有背楞;
所述内模板通过顶丝架设在所述受力支撑结构上;
所述内模板的侧面与所述外模板的侧面通过对拉螺栓连接固定。
所述内模板的侧面与所述外模板的侧面采用三段止水螺栓连接。
所述外模板的顶部两侧采用对拉杆支撑。
所述受力支撑结构采用快插盘扣脚手架,所述快插盘扣脚手架通过连接盘、立杆、水平杆、斜杆以及插销组合连接。
所述行走电机采用三相异步电动机。
所述内模顶模与所述内模转角模通过旋转轴连接。
所述内模侧模与所述行走桁架通过支腿连接。
所述外模板底部设置有滑轮,所述滑轮与轨道上的槽道配合实现滑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可重复利用及自动行走的模架,减少标准段重复性架体及模板施工,加快了施工进度,与传统的满堂红施工工艺相比,每一段(约30m)施工工期节约2天,节约材料及人工费用10000元。
2、结构用钢量轻,节约物料成本,快拆支撑可反复循环利用,方便易操作,节省人力、物力,节约工时,混凝土成型良好,属于高能环保建材,适合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快插盘扣脚手架结构示意图:
(a)立杆与连接盘连接图;(b)水平杆与插销连接图;(c)连接盘连接图;(d) 斜杆与插销连接图。
图4为本发明拆模后的结构示意图:
(a)移动模架结构示意图;(b)为内模顶模与内模转角模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
(c)内模侧模与行走桁架连接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的行走系统前移后的外模板悬吊前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1-行走桁架,2-行走电机,3-内模板,4-外模板,5-三段止水螺栓,6-对拉杆,7-快插盘扣脚手架,8-连接盘,9-立杆,10-水平杆,11-斜杆,12-插销,13-背楞,14-内模顶模,15-内模侧模,16-内模转角模,17-顶丝, 18-可变化角度的接头,19-旋转轴,20-支腿,21-滑轮,22-槽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238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