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能安全型水壶电热管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44348.6 | 申请日: | 2017-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542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14 |
发明(设计)人: | 叶人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人龙 |
主分类号: | H05B3/78 | 分类号: | H05B3/78;H05B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400 | 代理人: | 高之波,储振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 安全 水壶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热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智能安全型水壶电热管。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电热烧水器种类繁多例如电热水壶、热得快等,家庭应用最多的是电热水壶,其加热方式为将电热管完全浸没在水中,此时,电热管的热效最高,其发出的热量能够全部传递给水。但是,电热管不能无水干烧,干烧产生高温,轻则损坏电热管,重则引起火灾。
为解决此弊端,市场上出现了防干烧电热水壶,其原理为断水电热管产生高温,传导体推动触点断电,解决了电热管干烧问题,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并不理想。虽然触点断电了,但是传热需要一定的时间,电热管仍然处于高温,可能会将电热管烧坏,导致水壶壶体带电,产生危险的触电事故,而且有时烧水遗忘了,整个水壶中水全部烧干后再保护,浪费电能。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电热管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智能安全型水壶电热管,用以自动检测壶内液位高度,并根据液位高度自动实现电热管通电或者断电,将可控硅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水,提高智能安全型水壶使用的安全性,延长电热管的使用寿命,达到节能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智能安全型水壶电热管,包括金属薄片,位于金属薄片一侧的电热管体和中空立柱,位于中空立柱外部的磁铁,位于中空立柱内部的干簧管和限流电阻,位于金属薄片另一侧的第一插脚、第二插脚和可控硅;所述第一插脚与电热管体第一接线端连接,所述干簧管、限流电阻通过导线连接并将导线末端接入可控硅的G极和T2极,所述可控硅的T1极通过导线连接电热管体第二接线端,所述可控硅的T2极还通过导线连接第二插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空立柱外部固定有上下贯通的容置筒,所述磁铁被限制于容置筒中并可上下移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置筒设有沿其纵长延伸方向设置的开口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置筒上设有若干个通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容置筒顶部设有第一阻挡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阻挡件为外接在容置筒顶部的弧形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活动穿套在中空立柱外部的浮球,所述磁铁位于浮球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空立柱顶部设有第二阻挡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阻挡件为设于中空立柱顶部的挡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可控硅通过螺接方式固定在金属薄片另一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智能安全型水壶电热管可自动检测壶内液位高度,并根据液位高度自动实现电热管通电或者断电,提高了智能安全型水壶使用的安全性,延长了电热管的使用寿命;此外,通过将可控硅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传递给水,既解决了可控硅工作散热问题,又提高了对水加热的效率,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示的智能安全型水壶电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金属薄板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示的智能安全型水壶电热管的工作原理图;
图4为本发明所示的智能安全型水壶电热管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一:
如图1-3所示的智能安全型水壶电热管,可用于电热水壶、热得快等烧水容器中,其包括金属薄片2,位于金属薄片2一侧的电热管体1和中空立柱4,位于中空立柱4外部的磁铁6,位于中空立柱4内部的干簧管9和限流电阻91,位于金属薄片2另一侧的第一插脚21、第二插脚22和可控硅7。所述可控硅7通过螺接方式固定在金属薄片2另一侧,具体地,位于金属薄片2的中间部分。
干簧管9位于中空立柱4的中上段,当水壶内液位高于干簧管9时,磁铁6在浮力作用下上升至干簧管9处,电热管体1通电发热;当水壶内液位低于干簧管9时,磁铁6在重力作用下下落脱离干黄管9,电热管体1断电不发热。干簧管9与磁铁6相配合起到了液位检测的作用,防止出现水壶干烧的情况。
所述金属薄片2另一侧上设有安装柱31、安装柱32、安装柱33和接地螺纹孔34,从而便于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人龙,未经叶人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43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蓝牙音箱(DB08P)
- 下一篇:马达结构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