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副产氯化氢气体生产液体氯化氢的方法及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45188.7 | 申请日: | 2017-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621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3 |
发明(设计)人: | 鲍兴亮;田晓露 | 申请(专利权)人: | 鲍兴亮 |
主分类号: | C01B7/07 | 分类号: | C01B7/0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00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北京路***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氯化氢气体 副产 生产液体 终端用户 高沸物 氯化氢 采用的装置 液体氯化氢 处理方式 再液化 冷凝 灌装 脱除 废水 回收 排放 收益 | ||
本发明涉及液体氯化氢,具体涉及一种以副产氯化氢气体生产液体氯化氢的方法及其装置。所述方法是以副产氯化氢气体为原料,先经冷凝脱除高沸物后,再液化、灌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不仅杜绝了水的使用,回收了副产氯化氢气体中的高沸物,而且减少了终端用户废水的产生,也降低了终端用户COD的排放,减少了环境污染。同时,为工业副产氯化氢气体的使用提供一个全新的处理方式,与现有技术构思完全不同。本发明所采用的装置成本低、收益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氯化氢,具体涉及一种以副产氯化氢气体生产液体氯化氢的方法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代化工生产中,如氟化工行业氟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氯化氢气体,有机合成的氯化反应过程副产的氯化氢气体,常用水吸收制成31%左右的盐酸,多用于除锈以及固体净水剂聚合氯化铝、氯化铁等的制备,这部分盐酸包含许多有机物,其规模达千万吨。这个过程从上游用水吸收制成31%左右的盐酸到下游使用过程中,使用大量水也同时产生大量废水,而且废水的COD含量高,环保治理难度大。
中国专利CN 102390810 A公开一种从有机物的氯化反应生成含有氯化氢的副产物中分离、提取氯化氢的技术,由于大多数有机氯化物不溶或难溶于水,可以用水吸收的方法使氯化氢和其他组分分离。氯化反应所得混合气体用水或20%左右的恒沸盐酸吸收氯化氢。当吸收温度在50℃左右时,制得30%~35%的盐酸。必要时所得粗盐酸可先进行精制,然后解吸得到气体氯化氢和恒沸酸。氯化氢经干燥送往用户,而恒沸酸循环回吸收段。本工艺合理,制作简单,是氯化氢制备的最简便理想技术。该专利通过水或20%左右的恒沸盐酸吸收氯化氢,依然存在使用大量水,也产生大量废水的缺陷。
中国专利CN 102445051 A公开一种从氯化氢气体压缩制备液体氯化氢的方法,所述氯化氢气体中含水量为900~1100ppm,所述制备方法为:(1)将常温下的氯化氢气体深冷至0~5℃,获得深冷后的氯化氢气体,所述深冷后的氯化氢气体中含水量低于300ppm;(2)将深冷后的氯化氢气体干燥至含水量低于5ppm,获得干燥后的氯化氢气体;(3)将干燥后的氯化氢气体压缩至6~7MPa,获得压缩液体氯化氢。本发明解决了含水氯化氢气体的腐蚀问题,将干燥的氯化氢气体压缩成瓶装工业级液体氯化氢,具有运输、使用方便,且又安全环保等特点。本发明彻底解决了使用氯化氢过程中环境污染的问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该专利在其说明书【0003】段背景技术中明确指出:工业生产中氯化氢气体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得到:一是氯气与氢气反应;二是通过对盐酸进行深度解析;三是氯化钠与浓硫酸反应。这也说明该专利使用的原料为合成氯化氢,其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除去合成氯化氢气体中的水分解决了含水氯化氢气体的腐蚀问题。
中国专利CN 101648104A公开一种化工生产中氯化氢尾气的回收工艺技术,通过鼓泡吸收塔在吸收氯化氢次序上的互换循环技术、塔温按序控制在10~30℃以下的技术、干燥剂与去离子水、无水乙醇、绝对无水乙醇等氯化氢吸收剂配合使用,实现了氯化氢的回收。该专利通过吸收剂吸收氯化氢解决了化工生产中氯化氢尾气的回收,但是步骤繁琐,成本高,其依然是采用吸收的方式进行。
现有技术中,以吸收的方式将工业副产氯化氢气体制成31%左右盐酸后再使用,是最为普遍的方法,该方法产生大量废水。鉴于以上问题的存在,目前亟需开发一种副产氯化氢气体无需采用水吸收制成31%左右的盐酸,从而减少废水产生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废水产生的以副产氯化氢气体生产液体氯化氢的方法及其装置。
本发明所述的以副产氯化氢气体生产液体氯化氢的方法,是以副产氯化氢气体为原料,先经冷凝脱除高沸物后,再液化、灌装。
其中:
所述副产氯化氢气体经冷凝器冷凝脱除高沸物后,从冷凝器顶部排出;所述高沸物从冷凝器底部排出,回收套用工艺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鲍兴亮,未经鲍兴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518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