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汽车座椅护板制造的耐温聚酰胺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45604.3 | 申请日: | 2017-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894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张作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鞍山瑞美塑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7/06 | 分类号: | C08L77/06;C08L91/06;C08K9/04;C08K9/02;C08K3/34;B29B9/06;B29C71/04 |
代理公司: | 合肥广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29 | 代理人: | 李显锋 |
地址: | 2431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汽车座椅 制造 耐温 聚酰胺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座椅护板制造的耐温聚酰胺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用轿车越来越普及,为人们的生活出行提供了便利,且汽车产业仍以良好的势头成长。塑料是现在汽车制造中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如汽车座椅的外护板、大护板、内护板等均由塑料制成,其中一部分选用尼龙工程塑料制成。
聚酰胺 (PA,俗称尼龙 ) 是五大工程塑料中消费量最大、品种最多、资格最老的一种工程塑料,产量居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之首。工程塑料用聚酰胺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强度高于金属,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行业。为了进一步改善聚酰胺的使用特性,人们尝试使用各种手段对其进行改性处理,电子束辐照处理技术即是其中之一,电子束辐照处理是用电子束对加工成的半成品进行辐照处理,能一定范围内提升材料的耐水性、耐温性、强度等,虽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其提升效果仍较为有限,主要与聚酰胺原料自身特性有关,其无法承受更高剂量的辐照处理,表现出辐照强度过高性能大幅下降的问题,限制了电子束辐照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座椅护板制造的耐温聚酰胺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护板制造的耐温聚酰胺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改性填料制备:
a.将高岭土放入质量分数为2~4%的盐酸溶液中浸泡处理15~20min后,期间不断搅拌,然后将高岭土滤出,用清水冲洗一次后备用;
b.将操作a处理后的高岭土放入pH值为7.0~7.5的柠檬酸钠缓冲液中浸泡处理30~35min,然后将高岭土滤出,用清水冲洗一次后备用;
c.将操作b处理后的高岭土放入其总质量5~6倍的质量分数为3~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搅拌处理40~45min后滤出备用;
d.将操作c处理后的高岭土加入到质量分数为0.5~1.5%的氟化钠溶液中,加热保持溶液温度为42~47℃,搅拌处理20~30min后滤出备用;
e.将操作d处理后的高岭土加入到其总质量3~5倍的改性液中,加热保持改性液的温度为66~73℃,高速搅拌处理2~3h后滤出备用;所述的改性液中各物质及其对应重量份为:1~1.5份苯甲酰胺、0.2~0.5份四乙基溴化铵、3~6份乙醇、90~100份水;
f.用去离子水对操作e处理后的高岭土进行冲洗一次后,再对其进行干燥,至整体水含量不大于5%得改性填料;
(2)造粒挤出:
a.将步骤(1)所得的改性填料与尼龙66树脂按照质量比1:27~30进行混合,同时还加入尼龙66树脂总质量0.3~0.5%的抗氧剂、0.1~0.4%的润滑剂,共同放入造粒机中造粒,得造粒料备用;
b.将操作a所得的造粒料投入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挤出,制得半成品备用;
(3)半成品改性:
将步骤(2)所得的半成品放入电子束辐照仪器中进行辐照处理,控制辐照的总剂量为160~170kGy,完成后取出即得成品。
进一步的,步骤(1)操作f中所述的干燥时的温度控制为80~90℃。
进一步的,步骤(2)操作a中所述的抗氧剂为抗氧剂1010、抗氧剂1076、抗氧剂264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步骤(2)操作a中所述的润滑剂为凡士林、微晶石蜡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步骤(2)操作b中所述的熔融挤出时控制双螺杆挤出机的五个加热区温度分别为:245~247℃、250~252℃、255~257℃、260~262℃、266~268℃。
进一步的,步骤(3)中所述的辐照处理时的辐照剂量率控制为9~11 kGy/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鞍山瑞美塑业有限公司,未经马鞍山瑞美塑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56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