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轻烃脱硫碱液的三相再生的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45741.7 | 申请日: | 2017-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363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徐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传致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19/08 | 分类号: | C10G19/08;C10G19/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103 浙江省宁波市高***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器 纤维液膜 脱硫碱液 碱液再生 分离罐 外接 碱液过滤器 三相传质 溶剂 轻烃 化学反应 压缩空气管 液体分配器 再生 罐体顶部 快速分离 体内顶端 纤维内芯 循环溶剂 萃取过程 分气包 溶剂管 尾气管 中间段 上端 夹带 侧接 低硫 碱液 填充 液膜 体内 | ||
1.一种轻烃脱硫碱液的三相再生的装置,包括竖直向的纤维液膜接触器(1)和卧式的碱液再生分离罐(4);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液膜接触器(1)的体内中间段填充有液膜接触器纤维内芯(3),体内顶端设置有液体分配器(2);所述纤维液膜接触器(1)的上端侧接有碱液过滤器(9),所述碱液过滤器(9)外接有用于输送空气的压缩空气管(18)和用于输送溶解有磺化钛菁钴的轻烃脱硫后的碱液的脱硫碱液管(15),所述纤维液膜接触器(1)的顶部依次外接有用于输送溶剂的循环溶剂管(21)和低硫溶剂管(20),空气、碱液、溶剂在所述液体分配器(2)中混合后进入所述液膜接触器纤维内芯(3);所述碱液再生分离罐(4)的罐体内腔顶部设置有碱液再生分离罐聚结板(6),罐体内腔底部设置有碱液再生分离罐隔板(7),两者平行设置并中间有间隙,所述碱液再生分离罐聚结板(6)和所述碱液再生分离罐隔板(7)把罐体分割成待分离区(41)和已分离区(42);所述待分离区(41)的罐体顶部设置纤维液膜接触器(1)并用法兰固定,罐体底部外接有碱液再生分离罐分液包(8),所述碱液再生分离罐分液包(8)依次外接有再生碱液管(16)、再生碱液泵(10)和再生碱液出装置管(17);所述已分离区(42)的罐体顶部依次外接有碱液再生分离罐分气包(5)和尾气管(19),所述已分离区(42)的罐体底部外接有反抽提后溶剂管(22),所述反抽提后溶剂管(22)通过溶剂循环泵(11)与所述循环溶剂管(21)相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轻烃脱硫碱液的三相再生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水洗分离罐(13),所述循环溶剂管(21)中的溶剂依次通过含硫溶剂管(23)、文丘里混合器(12)和水洗溶剂管(24)后从顶部注入所述水洗分离罐(13)中;所述水洗分离罐(13)的罐顶还外接有新鲜水管(26)和含硫溶剂出装置管(25);罐底外接有水洗分离罐分液包(14),所述水洗分离罐分液包(14)外接有循环水管(27)和碱性废水管(28),所述循环水管(27)与所述文丘里混合器(12)对接。
3.一种轻烃脱硫碱液的三相再生的方法,其步骤如下:
a.二相混合步骤:从压缩空气管流出的空气与从脱硫碱液管流出的轻烃脱硫后碱液在碱液过滤器混合,轻烃脱硫后碱液含有硫醇钠、硫化钠和催化剂磺化钛菁;
b.三相混合步骤:从循环溶剂管流出的溶剂与步骤a中的空气和碱液在液体分配器中进行混合;
c. 氧化反应步骤:空气、碱液和溶剂在纤维液膜接触器内充分接触并反应,在磺化钛菁钴的催化作用下,碱液中的硫醇钠、硫化钠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二硫醚、硫代硫酸钠和硫酸钠;
d. 沉淀分离步骤:在碱液再生分离罐进行沉淀分离,碱和盐类物质溶解在碱液中,通过碱液再生分离罐分液包流出;二硫醚溶解在溶剂中,从反抽提后溶剂管流出;空气中未反应的其余气相以尾气形式从碱液再生分离罐顶部分气包排出装置;
e.溶剂循环及补充步骤:从反抽提后溶剂管流出的再循环溶剂通过溶剂循环泵加压后,与从低硫溶剂管的新生溶剂混合后一起通过循环溶剂管注入纤维液膜接触器;
f.水洗分离步骤:从反抽提后溶剂管流出的再循环溶剂通过含硫溶剂管、文丘里混合器和水洗溶剂管进入水洗分离罐中水洗分离;
g.水循环步骤:水洗分离罐的水依次通过水洗分离罐分液包、循环水管、文丘里混合器和水洗溶剂管后从顶部注入所述水洗分离罐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轻烃脱硫碱液的三相再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a中,轻烃脱硫后碱液中的硫化钠浓度为0.03-0.19 wt %、硫醇钠浓度0.43-1.22 wt %、碱液流量20-50Kg/h,操作温度30-65℃;压缩空气流量3-4Nm3/h。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轻烃脱硫碱液的三相再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溶剂汽油循环流量50-60Kg/h、溶剂补充流量25-40Kg/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传致石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传致石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574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