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壁行吊车梁兼作大吨位桥式吊车梁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46707.1 | 申请日: | 2017-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273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7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群;刘麒闻;吴学奎;李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C6/00 | 分类号: | B66C6/00;B66C17/04 |
代理公司: | 上海蓝迪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31215 | 代理人: | 徐筱梅 |
地址: | 20006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吊车 梁兼作大 吨位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起重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壁行吊车梁兼作大吨位桥式吊车梁结构。
背景技术
大型工业厂房中,特别是重型工业厂房,按照生产工艺要求除了需要布置大吨位桥式吊车外,还经常需要设置壁行吊车,所谓壁行吊车,是一种可以移动的悬臂吊车,一般用于配合桥式吊车使用。由于壁行吊车运行方式特殊且结构形式类似于悬臂结构,因此其构造方式相对于一般桥式吊车梁系统更复杂。
目前,需要同时设置上述两种类型吊车梁系统的设计中,通常采用壁行吊车梁与桥式吊车梁系统分离的方式,即两个系统各自独立设计与建造。这种分离的设计方式主要用于当桥式吊车轨道高度与壁行吊车上水平梁轨道高度相距较大的情形中(通常大于3m)。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中,对于分离式的吊车梁系统设计已有所介绍,工程实例也相对较多。当工艺布置要求桥式吊车轨道高度与壁行吊车上水平梁轨道高度相接近时,若采用上述分离式的结构构造,往往导致两个系统构件相互干涉甚至碰撞。对于柱系统在该区域的受力分析要求较高,并且在该区域中相关结构构造极其复杂,钢构件制作及现场安装困难,同时结构整体用钢量非常大,结构经济性较差。对于这种情况下吊车梁系统的设计方法,目前在国内外尚无具体的相关资料可以参考和借鉴,且相关设计规范中对该部分的内容无遵循依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不足而设计的一种壁行吊车梁兼作大吨位桥式吊车梁结构,采用桥式吊车梁的腹板上设置刚臂系统,将承受壁行吊车上轨的刚臂与桥式吊车梁结合,下部吊车梁采用在一般梁腹板设置水平轨道梁的结构,以承担壁行吊车下轨道水平轮压,将壁行吊车与桥式吊车梁组合成整体结构,使壁行吊车的结构布局合理,受力清晰,传力路径明确,便于简化结构计算分析,该结构布局灵活,不拘泥于轨高限制条件,大大满足了重型工业厂房同时使用壁行吊车和大吨位桥式吊车的作业需求,不但能够满足大吨位桥式吊车的运行,又能够适合壁行吊车运行的要求,而且方便钢结构的加工制作,制造成本低,运行平稳,安装和维护方便,经济和安全性好。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壁行吊车梁兼作大吨位桥式吊车梁结构,包括设置在上梁的桥吊和设置在下梁的壁吊,上梁和下梁分别设置在钢柱的肩梁和牛腿上,其特点是上梁的腹板上设有数个螺栓连接的刚臂以及设置在刚臂上的上水平轨,下梁上设有下水平轨和下轨,壁吊设置在下轨上,壁吊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水平轨和下水平轨为侧向滑动连接,壁吊与下轨为垂直向滑动连接,所述上水平轨由轨道梁固定设置在刚臂上;所述壁吊位于桥吊下且由下轨、上水平轨和下水平轨沿厂房纵向运行。
所述刚臂由垂直支撑结构与上梁的腹板为固定连接。
所述上梁设有桥吊制动板和桥吊垂直轨。
所述下梁上设有壁吊制动板。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不但满足了大吨位桥式吊车的运行,又适合壁行吊车运行的要求,同时方便钢结构加工制作,运行平稳,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安装和维护方便,经济和安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图3上梁结构示意图;
图4为刚臂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下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附图1,本发明包括分别设置在钢柱5的肩梁2和牛腿4上的桥吊11和壁吊10,所述上梁1的腹板上设有数个螺栓连接的刚臂6以及设置在刚臂6上的上水平轨12;所述下梁3上设有下水平轨8和下轨9;所述壁吊10设置在下轨9上,其上、下两端分别与上水平轨12和下水平轨8为侧向滑动连接,壁吊10与下轨9为垂直向滑动连接;所述上水平轨12由轨道梁7固定设置在刚臂6上;所述壁吊10位于桥吊11下且由下轨9、上水平轨12和下水平轨8沿厂房纵向运行。
参阅附图2~附图3,所述上梁1的腹板上设有数个螺栓连接的刚臂6,所述腹板上设有加强肋17。
参阅附图4,所述刚臂6简支于肩梁2顶面,且由垂直支撑结构18与上梁1的腹板为固定连接,刚臂6上设有轨道梁7和上水平轨12;所述上水平轨12由轨道梁7固定设置在刚臂6上;所述上梁1顶部设有桥吊制动板14和桥吊轨16;所述轨道梁7设置在刚臂6一端,承担壁吊10上部水平轮压,并将该载荷通过刚臂6传递给上梁1以及制动结构和支撑系统。
参阅附图5,所述下梁3上设有下水平轨8和下轨9,下梁3顶部设有壁吊制动板15;所述下水平轨8承担壁吊10的下部水平轮压;所述下轨9承担壁吊10垂直轮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4670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