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熔石英微凹柱透镜阵列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54588.4 | 申请日: | 2017-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3284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传超;廖威;杨科;蒋晓龙;白阳;张丽娟;王海军;陈静;蒋一岚;栾晓雨;周海;袁晓东;郑万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2B3/00 | 分类号: | G02B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郑健 |
地址: | 6219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英 微凹柱 透镜 阵列 制备 方法 | ||
1.一种熔石英微凹柱透镜阵列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熔石英光学样片进行超声清洗;
步骤二、从二氧化碳激光器获得连续稳定的二氧化碳激光;并使用扫描场镜f-θ透镜对二氧化碳激光进行聚焦;
步骤三、将超声清洗后的熔石英样片装入夹具,并放置在f-θ透镜聚焦的二氧化碳激光的焦点位置;同时将二氧化碳激光器设置为连续出光模式;
步骤四、采用振镜系统扫描聚焦后的二氧化碳激光辐照熔石英样片表面;振镜系统扫描熔石英样片表面以螺旋形扫描的方式进行,制备得到螺旋微凹柱透镜阵列;所述螺旋形扫描的扫描间距为0.1mm~1mm;
步骤五、二氧化碳激光辐照后的熔石英样片放入氢氟酸溶液进行湿法刻蚀;
步骤六、对湿法刻蚀形成的熔石英微凹柱透镜阵列进行喷淋和超声清洗,得到熔石英微凹柱透镜阵列;
其中,所述振镜系统扫描的速度为1mm/s~3m/s;所述二氧化碳激光器为射频激励二氧化碳激光器,波长为10.6μm,光斑直径尺寸范围为100μm~2mm;
所述步骤一中,超声清洗的方式为:将熔石英光学样片加入碱性溶液中,并采用依次在60KHz、80KHz、120KHz、160KHz、180KHz、200KHz的超声频率下处理,每个频率处理时间为3~5min,然后将熔石英光学样片加入高纯水中,在100~150KHz的频率下,超声5~10min,烘干;在超声处理过程中,向碱性溶液中通入氨气;所述氨气的通气速率为50-100mL/min;
所述步骤五中,湿法刻蚀的过程为:将辐照处理后的熔石英样片放入氢氟酸溶液中,并采用依次在0.8MHz、1MHz、1.2MHz、1.3MHz、1.5MHz的兆声场频率下进行刻蚀,每个兆声场频率刻蚀时间为5~10min;所述氢氟酸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石英微凹柱透镜阵列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振镜系统扫描熔石英样片表面替换为以平行逐行扫描的方式进行,制备得到平行微凹柱透镜阵列;所述平行逐行扫描的扫描间距为0.1mm~1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石英微凹柱透镜阵列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振镜系统扫描熔石英样片表面替换为:首先以平行逐行扫描的方式进行,再接着以垂直于先前的扫描方向逐行扫描,制备得到正交微凹柱透镜阵列;所述平行逐行扫描的扫描间距为0.1mm~1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石英微凹柱透镜阵列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性溶液的制备方法为:按重量份,取氢氧化钠5~10份、氢氧化钾3~5份、尿素1~3份、EDTA四钠1~3份、烷基糖苷1~3份加入150~200份60~70℃的水中,搅拌均匀,冷却至室温后,加入水200~300份、聚丙烯酸钠0.5~1.5份、次氮基三乙酸0.1~0.3份、十八烷基二羟乙基氧化胺0.1~0.3份、葡萄糖酸钠0.1~0.5份、2,4-二羟基二苯砜0.1~0.3份、1-乙基-3-甲基咪唑乳酸0.1~0.3份搅拌均匀,得到混合溶液,即碱性溶液。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熔石英微凹柱透镜阵列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溶液还包括以下处理过程:将混合溶液置于恒温槽中,选用探头式脉冲超声波仪器对混合液进行超声处理,所述探头式脉冲超声波仪器的探头插入混合液下5~10cm,混合液的液面高度保持12~15cm,脉冲时间为15~20s,占空比为60%~85%,恒温槽中控制温度为25℃,声强为100~500W/cm2,超声频率25~45KHz,处理时间为60~120分钟;所述探头的直径为20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石英微凹柱透镜阵列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六中,超声清洗采用将熔石英光学样片加入高纯水中,在100~150KHz的频率下,超声5~10min,并在在超声清洗过程中,向高纯水中通入N2气体;所述N2气体的通气速率为100-150mL/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5458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