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浅黄色金针菇的选育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355494.9 申请日: 2017-05-19
公开(公告)号: CN107142257B 公开(公告)日: 2020-10-09
发明(设计)人: 刘靖宇;常明昌;孟俊龙;冯翠萍;程红艳;王术荣;徐丽婧;耿雪冉 申请(专利权)人: 山西农业大学
主分类号: C12N15/04 分类号: C12N15/04
代理公司: 太原华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4108 代理人: 李毅
地址: 030801 山西*** 国省代码: 山西;1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浅黄 金针菇 选育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浅黄色金针菇的选育方法,包括:种菇采集、培养基制备、单孢分离、单核菌丝获取、单核菌丝极性测定、单单菌株配对杂交、双向核迁移与同核异质菌株获得、双‑单杂交与细胞质纯化、同核异质菌株生物学差异检测与可孕性验证、浅黄色金针菇菌株获取。本发明是一种基于金针菇杂交时存在的双向核迁移现象和布勒现象,通过调节不同极性单核菌株的活性和菌丝纯化,从而实现菌株间的细胞核或细胞质替换,进而选育出浅黄色金针菇品种的方法。通过本发明方法选育的金针菇菌株为浅黄色,抗逆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育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利用双向核迁移技术选育浅黄色金针菇的选育方法。

背景技术

金针菇[Flammlinavelutipes (Fr.) Sing.],英文名为Winter Mushroom、GoldenMushroom,俗称构菌、朴菇、冬菇、毛柄金线菌、冻菌、金菇、益智菇等,在分类学上隶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小火焰菌属(Flammulina),是世界上继双孢蘑菇之后的第二大工厂化生产食用菌种类。我国金针菇商业化栽培已有30多年的历史。目前我国金针菇的主要生产模式已从原来袋栽转变为瓶栽工厂化生产,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通过品种选育方法,选育具有特色的金针菇品种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目前我国金针菇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我国现有金针菇品种来源于国外引进或野生驯化种,遗传背景较窄,很难通过传统育种方法实现品种种性改良;二是对金针菇细胞质遗传的分析不够,导致种性恢复和种性改良工作严重滞后。

食用菌是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中的线粒体遗传对于生物生长和发育来讲是至关重要的,选择不同细胞质或是线粒体基因突变有时会对真菌子代种质性状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Basse 2010)。加拿大著名的真菌学家布勒(Buller 1931)在白绒鬼伞中发现存在布勒现象,即一些担子菌的单核菌丝会被同种双核菌丝双核化,后又称为双单杂交或非对称杂交。之后,双-单杂交被广泛应用于大型担子菌的遗传和育种研究中。Callac等人分析比较了双孢蘑菇中五种繁衍后代的方式,结果表明通过布勒现象有5%的可能性获得具有不同细胞质的有活力的后代(Callacet al., 2006)。Aanen发现担子菌菌丝单-单杂交时细胞核迁移的速度远快于细胞分裂的速度,并提出利用布勒现象可获得异质菌株的实验方法(Aanen, 2008)。Roberts Gladfelter(2015)和Dundon(2016)等人的近期研究结果也表明真菌细胞质会对于细胞核自治、基因表达、基因突变与进化产生重要影响。上述研究表明:利用申请人已建立的双向核迁移技术选育浅黄色金针菇是合理可行的方法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目前金针菇生产存在的品种选育问题,提供一种浅黄色金针菇的选育方法,该方法利用我国金针菇种质资源优势,采用双向核迁移技术和单菌丝纯化方法,选育出了浅黄色金针菇新品种。

本发明浅黄色金针菇品种的选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种菇采集 选取白色金针菇品种和黄色金针菇品种的典型种菇进行孢子印收集;

(2)培养基制备 用马铃薯200g,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配制PDA无菌培养基培养皿和PDA斜面培养基,所述培养皿直径90mm;

(3)单孢分离 从步骤(1)制备的孢子印中用接种环勾取孢子印,采用稀释涂布的方法接种于步骤(2)制备的PDA无菌培养基培养皿中,倒置,24℃避光培养3天,在体式显微镜下挑取萌发的单个孢子转接入PDA斜面培养基中;

(4)单核菌丝获取 从步骤(3)制备的PDA斜面培养基中挑取单孢菌丝,24℃避光培养8~10天,挑取少许菌丝制片,并置于显微镜下镜检,剔除有锁状联合的异核菌丝,获得单核纯单核菌丝;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农业大学,未经山西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554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