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PABPC1基因作为内参基因在定量检测稻螟赤眼蜂基因表达量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56107.3 | 申请日: | 2017-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191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6 |
发明(设计)人: | 田俊策;吕仲贤;郑许松;鲁艳辉;王国荣;李小荣;徐红星;杨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 |
代理公司: | 11569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奇<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3100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赤眼蜂 稻螟 内参基因 基因 分子生物学领域 基因表达量 低温胁迫 定量检测 体内稳定 温度胁迫 相关基因 体内 应用 研究 | ||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领域,提供了PABPC1基因在定量检测稻螟赤眼蜂基因表达量中作为内参基因的应用。稻螟赤眼蜂在受到高温或低温胁迫时,PABPC1基因能够在稻螟赤眼蜂体内稳定表达,因此将该基因作为内参基因来准确研究稻螟赤眼蜂体内与温度胁迫下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特别涉及PABPC1基因在定量检测稻螟赤眼蜂基因表达量中作为内参基因的应用。
背景技术
稻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japonicun Ashmead属于膜翅目赤眼蜂科,是一种重要的害虫天敌。其成虫将卵产在寄主卵内,在寄主卵内取食、发育致使寄主卵死亡,从而达到将害虫消灭在危害之前的目的。虽然在生态上对稻螟赤眼蜂的研究较多,但对分子机理上的研究非常少。如已经有研究显示不同地理种群对稻螟赤眼蜂耐高温或耐低温的能力有所不同,但是稻螟赤眼蜂如何应对高温低温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若能明确稻螟赤眼蜂耐高低温的机制,将对种群的筛选、放蜂效果的提高都能带来突破。
研究稻螟赤眼蜂不同温度胁迫后体内相关基因的功能,其中最基本的技术方法就是对功能基因进行简单、快速、准确的表达定量分析。与传统的印迹杂交,半定量RT-PCR等定量分析方法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具有操作简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线性关系好、成本低等优点,是近年来最受科研工作者青睐的基因表达定量的方法。然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参基因的选择,其作用是校正样品量以及实验过程中存在的误差,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借助检测每个样品内参的量就可以用于校正样品量之间的误差,这样获得的实验结果才更为可信。昆虫中常用的内参基因有RPS3、Actin、GAPDH、Tublin、RPL10、18S rRNA、28S rRNA等,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内参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所有外在或内在的条件下都是恒定的,理想的内参基因是不存在的,不同物种之间差异更是巨大。所以,一般要选择一个在处理因素作用的条件下表达相对稳定的基因作内参基因或内参标准,这是实时荧光定量PCR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因此,要对稻螟赤眼蜂进行相关的耐高温耐低温机制研究,明确与耐高温耐低温相关的基因,就必须先筛选出合适的内参基因。昆虫体内的热激蛋白基因是与温度胁迫相关的重要基因,包括热激蛋白基因hsp20,hsp40,hsp70及hsp90,但这些基因在稻螟赤眼蜂体内对温度胁迫的反应尚未见报道,也无研究关于温度胁迫下稻螟赤眼蜂体内稳定的内参基因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PABPC1基因作为内参基因在定量检测稻螟赤眼蜂体内与温度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的应用,为稻螟赤眼蜂在不同温度胁迫下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时选择合适内参基因提供依据。
一方面,PABPC1基因作为内参基因在定量检测稻螟赤眼蜂体内与温度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的应用。
优选的,PABPC1基因作为内参基因在定量检测温度胁迫下稻螟赤眼蜂体内与适应温度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的用途。
其中,所述定量检测的方法优选为实时荧光定量PCR。
本发明中,所述PABPC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优选的,在对稻螟赤眼蜂体内与适应温度调节相关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定量检测时,扩增所述PABPC1基因的引物序列如SEQ ID NO:12和SEQ ID NO:13所示。
本发明中,所述与温度调节相关的基因优选为热激蛋白基因。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热激蛋白基因为hsp70,所述hsp70的基因序列如SEQ ID NO:11所示。
优选的,在对稻螟赤眼蜂体内hsp70基因进行定量检测时,扩增所述hsp70基因的引物序列如SEQ ID NO:32和SEQ ID NO:3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561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