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的直流内阻测量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58257.8 | 申请日: | 2017-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451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0 |
发明(设计)人: | 陈卓;杨重科;韩广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367 | 分类号: | G01R31/367;G01R31/389;G01R31/39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润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直流 内阻 测量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池的直流内阻测量方法和装置,其中,方法包括:在各个环境温度下对第一电池进行放电性能测试得到不同荷电状态对应的电流值和电压值;在不同荷电状态下根据电池等效线路模型计算对应的电流值和电压值得到不同荷电状态对应的直流内阻;根据各环境温度下不同荷电状态对应的直流内阻进行多项式拟合以建立直流内阻估算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指示直流内阻、荷电状态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利用数学模型在已知环境温度和第二电池荷电状态的情况下估算第二电池的直流内阻。由此,通过建立直流内阻估算的数学模型,基于温度和电池的荷电状态实现对直流电阻的估算,提高了电池直流内阻估算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的直流内阻测量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重要组成部分,电池在电动汽车运行过程中对提高电动汽车性能及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电池的某些电特性参数如直流内阻及开路电压,无法通过传感器或者其它器件直接测得,需要根据电池的其他电特性参数,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采用估算的方式测得。
但现有技术中的估算方式,所估算的电池的直流内阻不够准确,精度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的直流内阻测量方法,通过建立直流内阻估算的数学模型,基于温度和电池的荷电状态实现对直流电阻的估算,提高了电池直流内阻估算的准确性。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设备。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本发明的第五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池的直流内阻测量方法,包括:在各个环境温度下,对第一电池进行放电性能测试,得到不同荷电状态对应的电流值和电压值;在不同荷电状态下,根据电池等效线路模型,计算对应的所述电流值和所述电压值,得到不同荷电状态对应的直流内阻;根据各环境温度下不同荷电状态对应的直流内阻,进行多项式拟合,以建立所述直流内阻估算的数学模型;其中,所述数学模型用于指示直流内阻、荷电状态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利用所述数学模型,在已知环境温度和第二电池荷电状态的情况下,估算所述第二电池的直流内阻;其中,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具有相同的技术参数。
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的直流内阻测量方法,通过在各个环境温度下对第一电池进行放电性能测试得到不同荷电状态对应的电流值和电压值;在不同荷电状态下根据电池等效线路模型计算对应的电流值和电压值得到不同荷电状态对应的直流内阻,再根据各环境温度下不同荷电状态对应的直流内阻进行多项式拟合以建立直流内阻估算指示直流内阻、荷电状态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数学模型,最后利用数学模型在已知环境温度和第二电池荷电状态的情况下估算第二电池的直流内阻。由此,通过建立直流内阻估算的数学模型,基于温度和电池的荷电状态实现对直流电阻的估算,提高了电池直流内阻估算的准确性。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池的直流内阻测量装置,包括:测试模块,用于在各个环境温度下,对第一电池进行放电性能测试,得到不同荷电状态对应的电流值和电压值;计算模块,用于在不同荷电状态下,根据电池等效线路模型,计算对应的所述电流值和所述电压值,得到不同荷电状态对应的直流内阻;拟合模块,用于根据各环境温度下不同荷电状态对应的直流内阻,进行多项式拟合,以建立所述直流内阻估算的数学模型;其中,所述数学模型用于指示直流内阻、荷电状态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估算模块,用于利用所述数学模型,在已知环境温度和第二电池荷电状态的情况下,估算所述第二电池的直流内阻;其中,所述第一电池和所述第二电池具有相同的技术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582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铕掺杂硅酸锶红橙光荧光粉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压力可调热解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