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压发动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62147.9 | 申请日: | 2017-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305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代建峰;谢永强;梁晓峰;朱永成;宋述岗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39/00 | 分类号: | F02B39/00;F02B39/16;F01D25/12;F02B29/04;F01P5/10;F01P7/14;F02D21/0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麦小婵;郝传鑫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压器 连通 中冷器 水冷 出气口 进气口 增压发动机 低温水箱 电子水泵 出水口 空气滤清器 发动机 控制器 进水口 压气机 涡轮进气口 冷水入口 使用寿命 电连接 冷却水 冷却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增压发动机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发动机、增压器、空气滤清器、水冷中冷器、低温水箱、电子水泵以及控制器;控制器与电子水泵电连接;空气滤清器的出气口与增压器的压气机进气口连通;增压器的压气机出气口与水冷中冷器的进气口连通;水冷中冷器的出气口与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发动机的出气口与增压器的涡轮进气口连通;低温水箱的出水口通过电子水泵分别与增压器的进水口、水冷中冷器的冷水入口连通;增压器的出水口以及水冷中冷器的出水口分别与低温水箱的进水口连通。本发明能够为增压器提供合适的温度的冷却水,有利于增压器的冷却,提高了增压器的使用寿命。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对所述增压发动机系统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增压发动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涡轮增压技术的普及,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应用越来越普及,涡轮增压技术已经成为目前发动机开发的主流技术。增压发动机开发过程中,涡轮增压器本体冷却以及增压后的高温气体冷却,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增压器本体的主流冷却技术为采用发动机冷却系统的冷却水进行冷却,这种技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发动机冷却水水温较高,在高温环境下增压器冷却水温度较高,不利于增压器的本体冷却;二是在发动机熄火后,发动机机械主水泵停止运转,无法为增压器本体继续进行冷却,降低了增压器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增压发动机系统及其控制方法,能够为增压器提供合适的温度的冷却水,有利于增压器的冷却,在发动机机械主水泵停止运转也能继续为增压器继续进行冷却,提高了增压器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增压发动机系统,包括发动机、增压器、空气滤清器、水冷中冷器、低温水箱、电子水泵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电子水泵电连接;
所述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口与系统进气口连通;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出气口与所述增压器的压气机进气口连通;所述增压器的压气机出气口与所述水冷中冷器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水冷中冷器的出气口与所述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所述发动机的出气口与所述增压器的涡轮进气口连通;所述增压器的涡轮出气口与系统排气口连通;
所述低温水箱的出水口通过所述电子水泵分别与所述增压器的进水口、所述水冷中冷器的冷水入口连通;所述增压器的出水口以及所述水冷中冷器的出水口分别与所述低温水箱的进水口连通。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用于:检测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当检测到所述发动机处于运转状态时,控制电子水泵工作;当检测到所述发动机从运转状态变为停止运转状态时,控制所述电子水泵在预设的延迟时间内继续工作并在所述延迟时间结束后控制所述电子水泵停止工作。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还用于:
在所述发动机处于运转状态并且所述水冷中冷器出现冷凝现象时,控制所述电子水泵降低转速。
优选地,所述电子水泵、所述增压器的进水口、所述水冷中冷器的冷水入口三者的共同连接处形成连接节点;所述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节点与所述水冷中冷器的冷水入口之间管路上的电子开关控制阀;所述电子开关控制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在所述发动机处于运转状态并且所述水冷中冷器出现冷凝现象时,控制所述电子水泵降低转速,具体为在所述发动机处于运转状态并且所述水冷中冷器出现冷凝现象时,控制所述电子水泵降低转速直到冷凝现象消失或者所述电子水泵的转速达到最低预设值;当所述电子水泵的转速达到最低预设值并且冷凝现象依然存在时,控制所述电子开关控制阀关闭。
优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电子三通阀;
所述增压器的出水口与所述低温水箱的进水口连通具体为:
所述增压器的出水口与所述电子三通阀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电子三通阀的第一出水口与所述低温水箱的进水口连通;并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621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