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算烃组分对油气最小混相压力影响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64038.0 | 申请日: | 201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9526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7 |
发明(设计)人: | 王欣;吕成远;伦增珉;王锐;赵淑霞;周霞;赵春鹏;许关利;周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3/16 | 分类号: | E21B43/16;E21B4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孙向民;廉莉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油样 最小混相压力 油气 测算 油田开发技术 地层条件 技术支撑 结果选择 驱油效率 油田生产 悬滴法 井流 悬滴 折算 室内 分析 | ||
本发明属于油田开发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测算烃组分对油气最小混相压力影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悬滴法测定多种油样的CO2最小混相压力;2)步骤1)测定后,分别测定相应油样的悬滴室内的气体及井流物组成;3)利用步骤2)的测定结果折算出所述多种油样在地层条件下各油样中碳组分的含量;4)分析所测得的多种油样中同一种碳组分含量大小与所述多种油样的最小混相压力的关系,得到不同碳组分对油样混相的作用;5)根据步骤4)的分析结果推测烃组分对油气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本发明的方法能够为油田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依据测算结果选择合适的烃组分与CO2组成混合驱,并排除油样中不利碳组分,提高驱油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田开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算烃组分对油气最小混相压力影响的方法。
背景技术
油-气界面张力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除温度、压力以外,气体组分组成也是影响油-气界面张力的主要因素。随着气驱驱油技术在国内外现场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一气驱面临着诸多困难,并不是所有油藏都适用于单一气驱。如何采用有利烃类组分与CO2复合驱油,利用复合驱油的协同作用有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成为石油工程师解决诸多驱油技术问题的关键。
在最小混相压力方面,悬滴法适用于高温高压下气液两相界面张力的测量,该方法测定界面张力具有快速、精确、不扰动表面、样品用量少的优点被广泛采用。
在组分测定方面,气相色谱仪能够定性判断饱和烃的组成组分,但是并不具备分析气体组分对原油界面张力影响的能力,即,无法分析判断何种组分适合与CO2复合驱油,以及何种组分不利而需要及时排除,液相色谱仪亦然。
轻质油藏注富气驱提高采收率室内研究(石油天然气学报,2014,36(9):163-166)中,记载了采用富气混相驱不仅可以很好地改善原油物性,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但文中并没有明确富气中何种组分是影响原油采收率的主要组分,也未指出富气中可能存在某种组分抑制采收率的提高。
西五二挥发性油藏注氮和富气驱室内评价研究(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1,23(6):44-47)中,作者研究了氮气驱和富气驱对挥发性油藏驱油效率的影响,并提出由于经济条件等的限制,能实现注烃类气混相驱油条件的油藏不多,但是文中并没有明确富气中每一种组分对驱油效率的影响。而富气中必然会存在某一部分组分促进了采收率的提高,适当选择其中的某个组分或者某几个组分驱油势必会降低成本,从而使得烃类气体驱广泛的应用,更有利于原油彩收率的提高。
富气驱中注入剂的组成及压力对驱油过程的影响(国外石油地质,1995(3):42-61)中,作者研究了注入剂从干气到60%的液化石油气的不同组成变化对驱油过程的影响,主要是甲烷(C1)与不同含量液化石油气的组合。但文中并未明确每一种组分(如C1、C2、C3等)对驱油效率的作用以及影响。
因此,亟需提供一种测算烃组分对油气最小混相压力影响的方法,来明确不同碳组分对原油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进而明确每种碳组分对油气混相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从而能够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选择合适的烃组分与CO2进行复合驱油,而且对于油气中不利于CO2驱的气体,也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将其去除,在能够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气驱采油的采收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算烃组分对油气最小混相压力影响的方法,通过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以及悬滴法相结合,形成一套明确烃组分对油气最小混相压力的影响规律的方法,从而能够选用适合与CO2进行复合驱的烃组分,并排除油样中的不利碳组分。
本发明提供一种测算烃组分对油气最小混相压力影响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用悬滴法测定多种油样的CO2最小混相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6403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井液控制器
- 下一篇: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与地层原油最小混相压力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