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感应的电动车充电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64878.7 | 申请日: | 2017-05-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152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28 |
发明(设计)人: | 朱孟报;张丽;叶红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6 | 分类号: | B60L53/16;E05B83/28;B60L53/65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刘丹;黄健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感应 电动车 充电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感应的电动车充电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感应识别系统识别距离充电口的预设范围内是否有充电枪,若有,则向感应锁体发送开启指令;所述感应锁体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开启指令解锁;其中,所述感应识别系统与所述感应锁体连接,所述感应锁体分别与所述充电口盖和车身连接,用于在所述感应锁体锁定时,锁止所述充电口盖;所述充电口盖通过锁舌与所述车身连接。本方案可以实现充电口防盗和防止误开启的功能,从而保护充电口的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充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感应的电动车充电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然而传统燃油汽车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有害废气,并加剧了对不可再生石油资源的依赖。随着技术发展和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零排放的电动车作为主要的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的进入到人们的生活。
现有的电动车充电口盖通常位于车辆前端或后端,与LOGO集成,充电口盖的开启通常为直接按压开启方式,其开闭结构主要包括由锁舌和卡座构成的按下弹起开关(PUSH-PUSH结构)构成,当充电口盖关闭时,按下自动弹开;弹开时,按下即关闭。这种方式采用直接按压PUSH-PUSH结构打开或关闭充电口,由于充电口盖及PUSH-PUSH结构在车身外围,任何人均可以打开充电口,不能起到充电口防盗和防止误开启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感应的电动车充电方法及系统,用于解决现有电动车不能解决充电口防盗和防止误开启的问题。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自动感应的电动车充电方法,包括:感应识别系统识别距离充电口的预设范围内是否有充电枪,若有,则向感应锁体发送开启指令;所述感应锁体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开启指令解锁;其中,所述感应识别系统与所述感应锁体连接;所述感应锁体分别与所述充电口盖和车身连接,用于在所述感应锁体锁定时,锁止所述充电口盖;所述充电口盖通过锁舌与所述车身连接。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自动感应的电动车充电系统,包括:安装于车辆的感应识别系统和感应锁体;所述感应识别系统与所述感应锁体连接;所述感应锁体分别与所述充电口盖和车身连接,用于在所述感应锁体锁定时,锁止所述充电口盖;所述充电口盖通过锁舌与所述车身连接;所述感应识别系统,用于识别距离充电口的预设范围内是否有充电枪,若有,则向所述感应锁体发送开启指令;所述感应锁体,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开启指令解锁。
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感应的电动车充电方法及系统,通过感应识别系统识别距离充电口的预设范围内是否有充电枪,来判断是否解锁与充电口盖和车身连接的感应锁体,以打开充电口。在本方案中,当用户将电动车停在充电停车位时,可以通过将充电枪靠近充电口而迅速方便的打开充电口以进行充电;当用户将电动车停在非充电停车位时,可以避免他人打开或自己误操作而打开充电口。本方案可以实现充电口防盗和防止误开启的功能,从而保护充电口的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自动感应的电动车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自动感应的电动车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自动感应的电动车充电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1、感应识别系统识别距离充电口的预设范围内是否有充电枪,若有,则向感应锁体发送开启指令;
12、所述感应锁体根据接收到的所述开启指令解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6487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