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预估缺陷的软件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66914.3 | 申请日: | 2017-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201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张震;赵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36 | 分类号: | G06F11/36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7205 | 代理人: | 张亮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预估 缺陷 软件 测试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软件测试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基于预估缺陷的软件测试方法。该测试方法通过每轮测试前的进行缺陷预估,确定每个模块的缺陷目标值,将软件测试值与缺陷目标值进行比较,如果超出预定范围,则测试不通过,返回进行缺陷修改,重复上述步骤,直至预估的缺陷值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并且经过测试缺陷数未超过结项缺陷值。本发明所述的软件测试方法能够对对软件测试的过程进行监督,提高软件测试的有效性。
背景技术
软件测试作为一种发现软件系统错误、缺陷,确保软件产品质量的有效手段,正在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在软件项目的实施中,如果缺乏实际有效性的软件测试工作,其危害性甚至要高于完全没有测试工作的项目。因为有效性低下的测试工作不仅不能对开发工作产出进行有效验证,也无法及时、有效性地排除软件缺陷,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用于测试的人力物力。更为值得警惕的是,缺乏有效性的软件测试工作通常会比有效的测试发现更少的缺陷,这会使整个项目团队盲目错误地建立对产品的信心。这种潜在的隐患对于软件项目团队所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传统的软件有效性测试主要是依赖测试人员职业素养以及测试主管的全面高效监督。这种以人监督的方法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此,亟需提出一种全新的软件测试模型。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发明一种基于预估缺陷的软件测试方法,该软件测试方法是以缺陷驱动整个测试过程,大大提高了测试的有效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发明一种基于缺陷驱动的软件测试模型,具体发明内容如下:
预设针对该软件的每个模块的预期缺陷值,同时预设一个结项缺陷值;
对模块进行测试;
当设定比例(比如80%)的模块出现多于预估数值的缺陷则停止该版本的测试;
开发人员对所发现的缺陷进行修改,并交于下一版本测试;如此循环直至每个模块的预估缺陷值达到结项标准,则预备结案;
预备结案时,执行测试,若发现各个模块的bug都少于结项缺陷值,则完成该软件的测试。
优选的,本申请请求保护一种基于预估缺陷的软件测试方法,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预设预估缺陷参数;该预估缺陷参数包括结项缺陷值、该软件每个模块的预期缺陷值和模块通过比例;
步骤二、对该软件进行测试,当超过模块通过比例的模块出现预期缺陷则停止该版本的测试;
步骤三、开发人员对所发现的缺陷进行修改,并提交下一版本测试;
重复执行步骤二、步骤三直至少于模块通过比例的模块出现预期缺陷值,则预备结案;
步骤四、对该软件进行测试,若发现各个模块的bug都少于结项缺陷值,则完成该软件的测试,否则则重复步骤二至四。
如上所述的基于预估缺陷的软件测试方法,其特征还在于,该结项缺陷值和软件每个模块的预期缺陷值由缺陷评估委员会成员依据模块开发人员水平、模块难易程度、同行业类似软件数据,独立的给出后并综合计算得出。具体的计算方法可以是,去除最高值、最低值,然后生效的值取平均数,或者其他加权算法。
如上所述的基于预估缺陷的软件测试方法,其特征还在于,该结项缺陷值和软件每个模块的预期缺陷值具体的计算方法可以是,去除最高值、最低值,然后生效的值取平均数。
如上所述的基于预估缺陷的软件测试方法,其特征还在于,该结项缺陷值和软件每个模块的预期缺陷值具体的计算方法可以是加权计算方法。
如上所述的基于预估缺陷的软件测试方法,其特征还在于,该模块通过比例可以是80%。
附图说明
图1、软件测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1、预设一个针对该软件的预期缺陷值和结项缺陷值
软件每轮测试前进行缺陷预估,确定该轮软件每个模块的预期缺陷值。
该预期缺陷值由缺陷评估委员会成员依据模块开发人员水平、模块难易程度、同行业类似软件数据,独立的给出每个模块的预估缺陷值;
缺陷评估委员会可以由资历较高的多名软件开发人员、软件测试人员、项目经理组成,委员会成员会根据以往项目经验及项目需求,确定符合结项标准的各模块的缺陷值。
该结项缺陷值由缺陷评估委员会成员依据模块开发人员水平、模块难易程度、同行业类似软件数据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6691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