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拟外压环境电子元器件测试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67937.6 | 申请日: | 201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216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9 |
发明(设计)人: | 谢仁和;张杰;孔昕;李彬彬;万江龙;孙功武;苏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严梅芳;聂启新 |
地址: | 21408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拟 环境 电子元器件 测试 系统 | ||
模拟外压环境电子元器件测试系统包括用于安装待测电子元器件的耐压箱,待测电子元器件与接线端子排电气连接后,通过水密接插件与耐压箱外部控制线缆连接,所述控制线缆与电子元器件测试仪连接;供油系统,通过油箱和进油管路向耐压箱供应绝缘油,进油管路上设高压油泵;回油管路,用于排出耐压箱的回油和空气;泄油管路,用于泄放耐压箱的绝缘油;压力变送器,用于测量耐压箱内部的实时压力;控制阀,包括在进油管路、回油管路、泄油管路上分别设置的控制阀一、控制阀二、控制阀三;计算机控制单元,通过控制线缆分别与高压油泵、压力变送器、控制阀一、控制阀二、控制阀三、电子元器件测试仪连接。本发明能够有效测试电气元器件的耐外压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元器件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模拟水下压力环境下电子元器件的性能参数的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海洋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不断深入,水下装备的应用越来越多。电控部分作为水下装备必不可少的部分,其在水下的绝缘和防水问题非常关键,通常的做法是将电控部分放置在耐压箱体中,这种布置方式能够解决电控部分的水下绝缘和防水问题,但是耐压箱体由于需要做耐压设计,耐压箱体的箱壁较厚,使得装有电控部分的耐压箱体整体重量较大,增加了水下装备的负担。现有技术中,为了克服前述使用耐压箱体装载电控部分导致重量大的缺陷,可将电控部分放置在充满绝缘油的充油箱中,充油箱的内外压力一致,充油箱的箱体无需做耐压设计,因而可将充油箱的箱壁做得很薄,极大地减轻了充油箱箱体部分的重量,而且,由于绝缘油的密度比水低、绝缘性能比空气好,箱内充油在改善散热和绝缘性能的同时,还可提供一定的正浮力,进一步减轻整体重量。虽然这种使用非耐压的充油箱装载电控部分的方式,能够解决水下绝缘和防水问题,并且质量较轻,但是,装载在本身非耐压的充油箱中的电子元器件,被置于可变的水下压力环境下,然而,电子元器件种类众多,但是目前基本没有专用于水下耐压环境的电子元器件。现有的电子元器件测试仪无法测试电子元器件是否能够用于水下耐压环境,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可以检测电子元器件是否能够适用于水下压力环境的测试装置。
发明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点进行改进,提供一种模拟外压环境电子元器件测试系统,其能够测试电气元器件的耐外压性能,且测试可靠。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模拟外压环境电子元器件测试系统,包括:
耐压箱,耐压箱内用于安装待测电子元器件,待测电子元器件与接线端子排电气连接后,通过水密接插件与耐压箱外部的控制线缆连接;
电子元器件测试仪,通过耐压箱外部的所述控制线缆与水密接插件连接;
供油系统,包括油箱和进油管路,油箱通过进油管路向耐压箱供应绝缘油;进油管路上设有高压油泵,用于绝缘油的增压;
回油管路,用于排出耐压箱的回油和空气;
泄油管路,用于泄放耐压箱的绝缘油;
压力变送器,设在进油管路上,用于测量耐压箱内部的实时压力;
控制阀,包括在进油管路、回油管路、泄油管路上分别设置的控制阀一、控制阀二、控制阀三,分别用于控制相应管路的连通与断开;
计算机控制单元,通过控制线缆分别与高压油泵、压力变送器、控制阀一、控制阀二、控制阀三、电子元器件测试仪连接。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
所述耐压箱连接有外循环管路,外循环管路的进、出口均与耐压箱连通,外循环管路上设有循环泵和冷热一体机,冷热一体机与耐压箱之间的外循环管路管路段上、循环泵与耐压箱之间的外循环管路管路段上均设有控制阀四;冷热一体机、循环泵、两个控制阀四均通过控制线缆与计算机控制单元连接;耐压箱设有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耐压箱中绝缘油的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679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