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雾霾滤净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67978.5 | 申请日: | 201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568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林弘彪;郑政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弘彪 |
主分类号: | B01D47/06 | 分类号: | B01D47/06;C02F9/14;C02F10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中市西屯***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雾霾滤净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雾霾滤净系统,特别是一种具有水资源循环再利用以及绿墙功能的雾霾滤净系统。
背景技术
雾霾,顾名思义是雾和霾的组合,从气象学的角度而言,雾是由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中极细微而密集的水滴所构成的一种大气现象。霾则是一种由固态或液态颗粒形成且悬浮在空气中类似灰尘的一种污染物质,一般又称为悬浮微粒(particulate matter;PM)。依据粒径的尺寸可区分为悬浮微粒(粒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μm;PM10)和细悬浮微粒(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μm;PM2.5),我们平常呼吸的空气中充斥着PM10和PM2.5,换言之,PM10和PM2.5会随着呼吸而进入我们的身体。
PM10在几个小时之内,多会因地心引力而落地,而随着呼吸进入人体的PM10通常也可以被人体呼吸道中的纤毛及咽喉的黏液过滤而阻挡。但是PM2.5却可以长时间在空气中悬浮或随着气流四处漂浮,而且容易吸附着有毒物质如二氧化硫,直到附着雨水而沉淀于地面。PM2.5能直接被人体吸入呼吸道内,进入肺部或进入肺泡,并能进入血液通往全身,这也是造成气喘和慢性支气管炎发作的主要原因。由于PM2.5本身的毒性或携带有毒物质,相较于一般的悬浮微粒(PM10),对人体健康危害更大。因此,PM2.5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
PM2.5的主要来源包含:1.自然源:例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2.原生性:例如火力发电厂、石化工厂、一般工厂燃烧不完全所产生的,包含重金属、戴奥辛、多环芳香烃、及柴油车燃烧不完全的有机碳。3.衍生性:工厂、汽机车、石化业所排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有机碳化合物,受到日照产生硫酸盐、硝酸盐及有机碳等有毒的细悬浮微粒,形成了二次污染物。
根据一项地区性的研究发现,都市区域的原生性PM2.5来源中以营建及道路扬尘(37%)占最大宗,其次为工业(23%)与机动车辆(23%);营建工程于开挖、拆除、搬运装载及工地现场堆置土石等物理性作业阶段产生的粉尘,施工机具引擎运转时排放的黑烟,或于施工装修所使用的涂料、油漆及黏着剂等都是PM2.5前驱物排放来源,常造成附近空气品质恶化。衍生性PM2.5前驱物中硫氧化物以工业排放(88%)为主,氮氧化物则是机动车辆(50%)最高,工业排放居次(41%)。因此,如何减少空气中的PM2.5和PM10,改善空气品质已成为目前各国极为重视的环境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揭露一种可以减少空气中的雾霾改善空气品质,而且兼具绿墙以及水资源循环再利用功能的雾霾滤净系统。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揭露的雾霾滤净系统包含有一空气滤净单元、一污水净化单元、一水循环单元以及一支撑架。空气滤净单元可以吸入环境中的空气,经由水洗的方式,利用水滴吸附空气中的PM2.5和PM10,以产生附着有悬浮微粒的污水,达到减少空气中的悬浮微粒净化空气的目的。水循环单元可以将污水引流至污水净化单元,污水净化单元利用物理过滤和植物过滤的方式减少污水中所含的污染物质和悬浮微粒,再将污水进一步净化为一净化水,然后再透过水循环单元将净化水送至空气滤净单元,提供水资源再利用的功能。空气滤净单元和污水净化单元可分别装设于支撑架的相对两侧面,以构成一种模组化的雾霾滤净单元,同时再透过连接多个这种模组化的雾霾滤净单元即可构筑成一种可以减少空气中的雾霾,改善空气品质,而且兼具绿墙以及水资源循环再利用功能的雾霾滤净系统。
在一或多个实施例中,雾霾滤净系统的空气滤净单元包含有一壳体具有一进气口、一排气口以及位于壳体的底部的一出水口,一气体驱动装置使外部环境的空气由进气口进入壳体并由排气口排出,以及一喷洒器位于进气口与排气口之间,以对通过的空气喷水,使空气中的悬浮微粒被水吸附,以形成一污水,经由壳体的底部的出水口排出壳体。
在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污水净化单元包含有至少一盆栽,每一盆栽还包含有一滤材容器,至少一过滤材料以及至少一植物,其中过滤材料容置于滤材容器之中,植物则种植于过滤材料之中,而滤材容器则包含有一排水口。
在一或多个实施例中,水循环单元包含有一储水容器、一第一送水管路、一第二送水管路、一第三送水管路;以及一送水泵。第一送水管路连接空气滤净单元的出水口和污水净化单元的滤材容器,用以将污水引流至滤材容器中的过滤材料,第二送水管路连接滤材容器的排水口和储水容器,用以将净化水引流至储水容器储存,送水泵的汲水口连接储水容器,而第三送水管路连接送水泵的送水口和空气滤净单元的喷洒器,用以将储水容器中的净化水送至空气滤净单元再通过喷洒器喷洒至气体流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弘彪,未经林弘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6797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接插件(QD‑10)
- 下一篇:接插件(QD‑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