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离子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74794.1 | 申请日: | 2017-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37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黄令;武丽娜;沈守宇;许跃峰;孙世刚;李君涛;樊晶晶;周丽丽;沈重亨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4/38 | 分类号: | H01M4/38;H01M4/50;H01M4/583;H01M10/054;H01M10/0567 |
代理公司: | 厦门智慧呈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2 | 代理人: | 魏思凡;郭福利 |
地址: | 361005 福建省厦门市思***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子 电池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离子电池,涉及电化学储能技术领域。一种双离子电池,包括正极、负极、间隔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膜与电解液。正极、包括石墨类正极材料。负极材料为MnO或金属Sn箔;电解液包括电解质、有机溶剂和电解液添加剂。选用石墨类材料作为电池的正极材料,选用对锂离子具有活性的MnO或Sn箔作为负极材料。组装得到双离子电池,原料价格低廉、绿色环保、倍率性能和库伦效率良好。且负极平台电位高,抑制了电池在反复充放电过程中负极表面枝晶的产生,电池的安全性大大提高。此外,在双离子电池的电解液中添加了电解液添加剂,可有效提高电池的稳定性,改善电池的倍率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化学储能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双离子电池。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空气污染温室效越来越严重,此外,随着化学电源在便携电子设备、电动车、医疗、军事和航天科技等众多领域的广泛使用,对于研发高效清洁、安全的储能设备显得尤为重要,二次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能量密度高、自放电率小、循环寿命长、无记忆效应和绿色环保等突出优势,是目前综合性能最为优良的二次电池,也是改善温室效应的关键储能设备。
锂离子电池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二次电池,它是指以锂离子嵌入化合物为正、负极材料的电池的总称。其工作原理是在电池充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材料之间往返嵌入-脱出,被形象地称为“摇椅式电池”。正极材料是锂离子电池组成部分中最关键的部分,其成本占整个电池的一半以上。LiCoO2虽然作为最早实现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但是原料钴的价格十分昂贵,而且存在环境污染问题,且仅适用于小型3C电子产品,大规模的使用受到限制。而LiNiO2、LiMnO2和LixMn2O4的循环性能差,LiFePO4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却存在两个致命的缺点:低的电导率和低的振实密度。因此,正极材料的发展是制约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锂离子电池最早是采用金属Li作为负极材料,但是在长期充放电过程中,金属锂表面易粉化和产生枝晶,造成金属锂负极的容量衰减和安全问题,所以限制了在实际二次锂电池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商业化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一般采用石墨类碳材料,石墨材料导电性好,良好的层状材料适合锂离子电池的嵌入/脱出,充放电平台稳定,但其大倍率性能差。
双离子电池是提出的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它是基于双离子同时的能量储存,在电池的两极上是两种不同离子的嵌入脱出反应,这种设计克服了单离子电池各自的缺点,发挥了协同作用。比如说双石墨电池、双石墨电池的正极以及负极均为石墨材料,利用石墨自身的氧化还原性,充电过程中电解质阴离子PF6-,BF4-等嵌入正极石墨材料中,阳离子嵌入负极石墨材料中;放电过程中电解质离子Li+、PF6-、BF4-等又重新返回到电解液当中,该双石墨电池表现出价格低廉、绿色,倍率性能和库伦效率良好等优点。
发明人经研究发现,一般负极材料在电池中发生嵌入脱出反应、合金化与去合金反应或转化反应。现有的双离子电池用石墨作为负极材料,充放电过程中发生是嵌入/脱出反应,此外,原有双石墨电池负极易产生锂枝晶而引起安全隐患问题,本发明选用和制备对锂离子具有活性的材料,其电压平台略高于石墨类材料,可提升电池的安全性。由于石墨材料作为正极材料,阴离子在石墨中的嵌入电位比较高,充电电压达到5V,这就对电解液的要求很高。双离子电池的电解液所具有的特点是电化学窗口宽、高电压稳定性好,在负极材料表面形成稳定的SEI膜,增加电池的稳定性。部分研究用离子液体作为电解液,其粘度大、电导率低、在电极表面浸润性差,因此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差,同时其价格昂贵,因此,用离子液体作为电解液很难在实际体系中应用。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7479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