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雨水收集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82596.X | 申请日: | 2017-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87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6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旺;尹文超;赵昕;李志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3/02 | 分类号: | E03B3/02;E03F5/10;E03F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6 | 代理人: | 和欢庆 |
地址: | 1000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雨水 收集 利用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对雨水进行收集、净化和回收利用,包括:雨水收集净化水渠,蓄水容器,雨水管,溢流堰,雨水井,雨水回用管;经过净化处理后的雨水水质较好,收集汇入地下蓄水容器中储存,当有需要时可抽取净化后的雨水回用;当大量径流汇入雨水收集净化渠中时,雨水无法在短时间内渗入净化层而在储水空间蓄积,当水位达到末端溢流槽高度时,高出的雨水会流入雨水井,未净化的雨水便通过雨水管输送至污水厂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和农业的有机废水、雨水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建设造成了大量的不透水地面、屋面、混凝土和沥青地面,此类路面径流系数一般为0.9,意味着将近90%的降雨量将形成地面径流流失,这不仅是水资源的巨大浪费,同时也加大了城市排水设施的负担并增加了城市雨水洪涝灾害的概率。而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600 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缺水,110座严重缺水。一方面城市水资源紧缺,另一方面城市内涝、径流污染问题频发。雨水资源作为一种较丰富的水资源,对其加以利用则可以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现象,同时可以有效预防和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国家积极推进“海绵城市”的十点建设工作。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主要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建设“渗、滞、蓄、净、用、排”等雨水综合利用措施。
因此,需要一种能有效地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收集、净化和回收利用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包括:雨水收集净化水渠、蓄水容器、雨水管、溢流堰、雨水井和雨水回用管;其中,所述雨水收集净化水渠,包括U型槽、与U型槽开口处可契合的雨水格栅板、透水隔板、内部容器、填料层,用于收集、净化雨水,经过其净化处理后的雨水通过雨水收集管流入位于埋设于地下的蓄水容器中;所述蓄水容器用于储存大体积经过处理的雨水,并且可通过雨水回用管将蓄水容器中储存的雨水抽取出去,进行雨水再次利用;所述溢流堰,位于雨水收集净化水渠末端,当雨水收集净化水渠中储水空间的雨水水深超过溢流堰的高度时,雨水会从溢流堰流进雨水井;所述雨水井用于收集未净化的溢流雨水并通过设置在雨水井底部的雨水管输送至污水处理厂;
其中,所述内部容器位于所述U型槽的内部用于储存雨水和容纳用于过滤和净化雨水的所述填料层,其上部开口与U型槽的开口处于同一平面,所述内部容器的底端还设置有雨水收集管,用于收集净化处理后的雨水。
所述雨水收集管位于所述填料层的下层的底部,用于收集净化后的雨水。优选地,所述雨水收集管采用HDPE材料,其表面开孔并采用土工材料包裹,可防止净化层活性炭进入,同时保证净化后的雨水快速渗入。
所述内部容器包括所述雨水格栅板与透水隔板形成的内部用于暂时储存雨水的储水空间,所述相邻透水隔板之间形成的容纳用于过滤和净化雨水的所述填料层的上层,和所述透水隔板与内部容器底部形成的用于容纳用于过滤和净化雨水的所述填料层的下层。
所述填料层包括以沸石填料为主的上层、以活性炭填料为主的下层;
所述内部容器两侧内壁还设置有可拆卸式支座,所述可拆卸式支座整体可拆卸,用于固定透水隔板和调节透水隔板的高度,其中,所述可拆卸式支座为凸起支座,内部容器的两内壁同一高度的凸起支座为一层,相邻的两层凸起支座形成的凹槽可以将透水隔板固定在内部容器的某一个高度上,同时将透水隔板固定于不同高度的凸起支座上便可调节所述储水空间和所述填料层的厚度,同时由于可拆卸式支座整体可拆卸,可方便后期更换上述填料层内填料。优选地,所述透水隔板104采用预制的透水混凝土板。
所述沸石填料层,接收来自储水空间渗入的雨水,根据沸石自身离子交换作用和吸收作用,可除去雨水中包括氨氮在内的部分溶解性污染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8259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形态活动可变的软性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 下一篇:海绵城市用屋檐雨水处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