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X射线影像识别度的透视膜及眼镜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84078.1 | 申请日: | 2017-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2078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耿磊昭;刘荣海;郭新良;杨迎春;魏杰;吴章勤;郑欣;于虹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32B27/36 | 分类号: | B32B27/36;B32B27/14;B32B17/10;B32B9/04;B32B7/12;G02B5/22;G02B1/11;G02C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弘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3 | 代理人: | 逯长明;许伟群 |
地址: | 650217 云南省昆***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射线 影像 识别 透视 眼镜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X射线影像识别度的透视膜及眼镜,其中,该透视膜包括滤光层和高分子基材层,其中,滤光层由黑色三棱锥玻璃组成,黑色三棱锥玻璃均匀分布于高分子基材层的一面上,黑色三棱锥玻璃的边长为1‑10nm;高分子基材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本发明提供的提高X射线影像识别度的透视膜及眼镜,以黑色三棱锥玻璃组成的滤光层,利用黑色三棱锥玻璃的光学效果,使透过滤光层的光线发生色散,并增强可见光的吸收,降低可见光的反射,视觉上起到“滤白增黑”的作用。因此,当人眼透过粘贴有该透视膜的眼镜,可帮助人眼提高对X射线影像灰度的识别,进而有利于及时发现电力设备的内部缺陷,有利于电力设备的运行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X射线数字影像识别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高X射线影像识别度的透视膜及眼镜。
背景技术
X射线是一种波长极短、能量很大的电磁波,其光子能量比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大几万至几十万倍。X射线具备穿透作用、电离作用、荧光作用、感光作用和着色作用等多重特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X射线无损检测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电力行业中的X射线无损检测是利用X射线的强穿透能力探查出电力设备中存在的内部故障的一种检测手段。
目前,X射线无损检测常用的方法是通过X射线透过封闭外壳将内部结构的影像投射到DR(Digital Radiography,数字摄影)成像板上形成投影的X射线影像,并在电脑上进行收集。在对现场电力设备进行X射线无损检测时,由于被测设备故障点的位置难以事先确定,工作人员需要先根据被测设备故障表现初步判断故障点位置,然后根据经验设置X射线机和DR成像板的位置,再将DR成像板吊起固定在适当位置,最后使用升降机把X射线机升至与DR成像板相对应的位置,进行检测作业。工作人员对呈现在电脑上的X射线影像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根据穿透被测设备的X射线的强弱带来的X射线影像的变化,来检测电力设备中的气隙气孔、异物夹渣、裂纹裂缝以及装配不到位等内部故障。
由于呈现在电脑上的X射线影像多为灰度影像,灰度影像以黑色作为基准色,采用不同饱和度的黑色来显示影像。灰度的通常表示方法是百分比,范围从0%(白色)到100%(黑色),根据X射线影像的灰度变化诊断电力设备的内部缺陷。在分析X射线影像的过程中,人眼对灰度的识别有限,无法分辨出X射线影像中较小程度的灰度变化,导致原本存在的内部缺陷无法及时发现,影响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X射线影像识别度的透视膜及眼镜,以解决X射线影像的识别问题。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提高X射线影像识别度的透视膜,包括滤光层和高分子基材层,其中,滤光层由黑色三棱锥玻璃组成,黑色三棱锥玻璃均匀分布于高分子基材层的一面上,黑色三棱锥玻璃的边长为1-10nm;高分子基材层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
可选地,与滤光层相对应的高分子基材层的另一面设置有防眩层;防眩层包括均匀涂抹于高分子基材层上的紫外线吸收剂,或,防眩层包括依次均匀涂抹于高分子基材层的紫外线吸收剂和抗静电剂
可选地,滤光层的厚度为1-100nm,高分子基材层的厚度为10-80μm。
可选地,防眩层的厚度为0.5-20μm,防眩层的粗糙度为0.1-0.8μm。
可选地,滤光层与高分子基材层之间通过无色粘合剂粘合。
可选地,黑色三棱锥玻璃为黑色正三棱锥玻璃。
第二方面,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提高X射线影像识别度的眼镜,包括镜架、镜片和如第一方面提供的透视膜,其中,透视膜通过压敏胶层粘贴于镜片的外表面,压敏胶层为均匀涂抹于所述镜片的外表面的压敏胶粘剂。
可选地,压敏胶层与镜片之间还均匀涂抹有一层无色粘合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840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