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型双通道快充放电路径管理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84836.X | 申请日: | 2017-05-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87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07 |
发明(设计)人: | 王磊;古振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真感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 |
代理公司: | 32218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李德溅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型 双通道 放电 路径 管理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型双通道快充放电路径管理系统,所述系统包括:DC‑DC电路(1)、快充协议电路(2)、微处理器MCU电路(3)、识别电路(4)、输出端口电路、开关电路和取样电路;同时还公开了一种智能型快充放电路径管理方法。本发明通过取样电路的设置随时能够检查双通道是否都同时有被充电设备插入,当探测到双通道同时有设备时,通过微处理器MCU电路对放电电压进行安全降压,而当探测到其中一个通道的被充电设备已经移除时又能自动恢复高压快充功能;该系统在节省近一半成本的条件下,不但保证了整个用电设备的连续工作而且也保证了被充设备的安全,从而实现仅用一套DC‑DC即可以实现快充模式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机、平板电脑快充放电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降低系统成本、节省空间且能够实现安全充放电的智能型双通道快充放电路径管理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包括手机,平板电脑在内的电子设备充电模式主要分为经典模式及快充模式。经典模式充电功率较低充电时间较长,而具有快充模式的电子设备的出现使得功率大充电时间较短的快充充电设备的需求开始大规模增加。
目前在智能手机领域越来越多地开始使用各类快速充电的方法给手机充电,快充模式又有以高通QC协议为代表的高压快充模式及以OPPO为代表的大电流快充模式。其中主要的快充模式是以高通快充协议为基础的QC2.0/3.0/4.0快充技术。这种技术是以提高充电电压从而提高充电功率的方法而达到快速充电的目的。然而这样的方法在需要双通道充电要求的情况下,因为不同通道在不同时段的协议通讯要求不同会造成不同的通道必须完全独立,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充电通道必须拥有独立的DC-DC电源管理电路,而我们知道因为大功率快充的要求,其中大功率元件(包括buck芯片,boost芯片,MOSFET以及电感,电容等)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也会成倍增加。故高压快充模式的充电方式导致了两大潜在的短板:一是被充电设备有可能在充电器误判断而造成被充电设备不能承受的充电电压过高而导致损坏;二是在需要双通道充电需要时因为其独立的充电参数要求而不得不配置两套独立的DC-DC电源电路。这样既增加了成本,也增加了电路体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降低系统成本、节省空间且能够实现安全充放电的智能型双通道快充放电路径管理系统及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
一种智能型双通道快充放电路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DC-DC电路、快充协议电路、微处理器MCU电路和识别电路,其中DC-DC电路用于接收快充协议电路的反馈信号得到被充电设备的需求并通过输出端口电路提供充电功能;快充协议电路与输出端口电路相连通以获得被充电设备的需求信息并分别传送给DC-DC电路和微处理器MCU电路;微处理器MCU电路分别与取样电路、快充协议电路、识别电路相连并根据三者反馈的信息来计算判断插入被充电设备的状态、工作性能及所需要的功率,且微处理器MCU电路通过开关电路、快充协议电路控制输出端口电路的充放电模式;识别电路与输出端口电路相连通以识别安卓设备并传送信号给微处理器MCU电路;取样电路通过接地线实时监测输出端口电路插入的设备情况,并将获得的两个端口是否同时有被充电设备插入、被充电设备所需要的充电电流大小信息反馈到微处理器MCU电路;开关电路是由微处理器MCU电路在接收到取样电路的信息后作出的判断来控制输出端口电路的接地线从而达到控制输出端口放电的目的。
所述的快充协议电路用于与被充电设备通讯并将信息反馈给微处理器MCU电路,并由微处理器MCU电路控制快充协议电路的快充模式使能端口以达到电压控制目的。
所述的DC-DC电路根据快充协议电路与被充电设备通讯后得到被充电设备的需求通过输出端口提供充电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真感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真感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848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