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分离式椭圆函数渐变结构功率合成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88053.9 | 申请日: | 2017-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1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王琦;宁曰民;刘金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P5/12 | 分类号: | H01P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40 | 代理人: | 陈永宁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分离 椭圆函数 渐变 结构 功率 合成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功率合成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新型分离式椭圆函数渐变结构功率合成器。
背景技术
微波毫米波固态功率放大器作为微波毫米波雷达、制导及通信、测试等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微波毫米波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随着对放大器输出功率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个放大芯片的输出功率已不再能够满足实际系统工作的需要,因此,必须采用多路放大、功率合成的技术来有效提高整个放大电路的输出功率。
基于微带的平面功率合成技术具有工作频带宽,加工装配简单等优点,但因介质损耗大,合成效率低,空间利用率低等缺点,很难满足高效大功率放大器的要求。
基于波导的空间功率合成技术可以有效地防止辐射损耗,具有通路损耗低、散热效率高、幅相一致性高及功率容量大等优点,但波导结构的加工成本高,且主要集中在较高的毫米波频段应用,在较低频率的微波频段,波导功率分配/合成结构由于尺寸过大,难以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基于锥形同轴渐变转双鳍线微带的功率合成技术是最新的超宽带大功率放大器技术,其结构如图1所示,输入信号通过锥形同轴渐变将信号传输到更大半径圆盘,然后分到20瓣放大组件上,放大组件上的双鳍线渐变微带结构将电磁波的震荡方向翻转90度,如图2所示,直接传输到大功率芯片进行放大,后通过完全对称的结构进行输出。该功率合成技术是与本发明最接近的实现方案,其结构优点在于体积小,空间利用率高,无需探针耦合变换到微带电路,减小的传输损耗,缺点是无源功率分配/合成部分和有源放大组件部分不能作为独立的模块分开,只能进行整体装配和拆卸,且加工精度要求高,装配工序繁琐,结构内部过于封闭,散热性差易导致芯片烧毁。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分离式椭圆函数渐变结构功率合成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新型分离式椭圆函数渐变结构功率合成器,电磁信号由输入端口进入到同轴耦合探针结构中,经过椭圆函数渐变腔体实现多路功率合成,最后从输出端口输出。
上述方案中,所述输入端口及所述输出端口均采用同轴连接器端口形式。
上述方案中,所述椭圆函数渐变腔体的内导体和外导体均采用椭圆函数曲线渐变的形式,椭圆函数包括但不限于普通二次椭圆函数、高次椭圆函数及非齐次椭圆函数。
上述方案中,所述同轴耦合探针结构的内导体和外导体采用台阶变换或曲线变换。
上述方案中,所述输入端口作为输出端口;所述输出端口作为输入端口。
上述方案中,所述输入端口或所述输出端口为奇数路或偶数路。
采用上述方案,着重解决了大功率合成器散热和超宽频带多路功率合成的难题,采用分离式结构可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有效提高散热效率;采用椭圆函数渐变结构和同轴耦合探针结构,实现了超宽频带电磁信号功率合成。该合成器具有散热性能好,高度模块化设计,加工装配简单,可靠性高等众多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基于同轴渐变转双鳍线微带结构的功率分配/合成器整体结构侧面剖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双鳍线渐变微带结构的功率放大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分离式椭圆函数渐变结构功率合成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分离式椭圆函数渐变结构功率合成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可以采用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发明。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880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便捷可调的纺织绕线机构
- 下一篇:一种防脱型切割机过线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