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瓶罐器皿玻璃生产的复合消泡剂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89033.3 | 申请日: | 201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56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谢俊;陈发伟;韩建军;阮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3C1/00 | 分类号: | C03C1/00;C03B5/225;C03C3/087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允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09 | 代理人: | 谭辉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器皿 玻璃 生产 复合 消泡剂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瓶罐器皿玻璃生产的复合消泡剂,主要包括主体成分和溶剂成分,主体成分含包括钛化合物组成的破泡剂、硝酸钠和硝酸钾组成泡壁减薄剂、以及溶剂燃烧效率优化剂戊二铁;溶剂成分为含有柴油、航空煤油、重油或其任意比例混合物,溶剂的闪点≥38℃,主体成分溶于溶剂或以固体颗粒状态悬浮于溶剂之中。本发明所述复合消泡剂,通过在漂浮的玻璃液气泡壁上产生新的小气泡以达到减薄气泡壁的作用,同时通过减小气泡壁局部粘度和表面张力,促进气泡破裂,以达到不需要提高瓶罐器皿窑炉的最高温度,而能够加速窑炉不同温度区域内玻璃液表面气泡层的破裂,以此提高玻璃液的排泡效率,减少瓶罐器皿玻璃气泡缺陷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瓶罐器皿玻璃生产过程中熔制技术领域,更具体是涉及一种适用于瓶罐器皿玻璃生产的复合消泡剂。
背景技术
在瓶罐器皿玻璃生产过程中,由于硅砂、长石、纯碱和硝酸盐等原料在高温分解、熔化过程中会释放CO2、NO/NO2、H2O等气体大量气体,在玻璃液中形成大量气泡,气泡层几乎覆盖了瓶罐器皿玻璃窑炉中非配料覆盖区,其泡层厚度为10mm~100mm,同时,又因为瓶罐器皿玻璃通常带有颜色,如啤酒为绿色或棕色、口服液用蓝色玻璃瓶等,着色剂的使用导致玻璃液在深度方向的温度梯度变大,玻璃液深度方向气泡上升效率较低,玻璃液中残存的气泡较多,严重影响瓶罐器皿玻璃产品合格率。
通常,为减少玻璃液中的气泡,可以通过在玻璃原料中添加一定比例澄清剂而增加气泡半径,其原理为:澄清剂在高温下分解产生如NO/NO2、O2等气体,该气体与上述玻璃原料分解产生的气体结合,从而使气泡半径增大,以便于上浮至玻璃液的液面上;也可以通过提高玻璃液温度、降低玻璃液粘度的方式(如通过加热)来促进玻璃液中气泡排出,以此同时,玻璃液温度的升高也降低了玻璃液的表面张力,促进漂浮在玻璃液表面的泡沫层的破裂。
但是,澄清剂的使用虽然可以促进大量气泡泡径增加上浮到玻璃液表面,但是由于玻璃液本身的表面张力没有变化,所以除少数直径特别大的气泡上浮到玻璃液表面后会破裂,大部分气泡上浮到玻璃液表面后会聚集在一起,层叠堆积成泡沫层,泡沫层的存在一方面阻止玻璃液中气泡上浮的效率,另一方面会在玻璃液与窑炉上部燃烧加热火焰之间形成一层反射、隔热层,影响玻璃液对热量的吸收。而通过不断对玻璃液加热来促进气泡排出和破裂,一方面由于泡沫层存在会影响加热效率,另一方面,除玻璃液表面张力外,受制于气泡的泡径大小、泡壁厚薄的差异,要想保证玻璃液表面所有气泡的破裂,玻璃液温度要加热到很高,势必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长时间的超高温也会影响瓶罐器皿玻璃窑炉的整体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适用于瓶罐器皿玻璃生产的复合消泡剂,减薄气泡壁并促进气泡破裂,不需要提高瓶罐器皿窑炉的最高温度,提高玻璃液的排泡效率,减少瓶罐器皿玻璃气泡缺陷的影响。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适用于瓶罐器皿玻璃生产的复合消泡剂,包括主体成分和溶剂成分,所述主体成分包括破泡剂含钛化合物。
按上述方案,所述主体成分还包括泡壁减薄剂硝酸钠和/或硝酸钾。
按上述方案,所述主体成分还包括溶剂燃烧效率优化剂戊二铁。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主体成分由破泡剂含钛化合物、泡壁减薄剂硝酸钠和/或硝酸钾、溶剂燃烧效率优化剂戊二铁组成。
更进一步地,所述复合消泡剂的主体成分中满足破泡剂的质量百分比不低于90%,优选不低于93%。
更进一步地,所述复合消泡剂的主体成分中满足泡壁减薄剂的质量百分比不高于7%,优选不高于5%。
更进一步地,所述复合消泡剂的主体成分中满足溶剂燃烧效率优化剂的质量百分比不高于3%,优选不高于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890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