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FET管及由新型FET管组成的分布式放大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90533.9 | 申请日: | 2017-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16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李启良;范国清;尹桂晖;刘金现;朱伟峰;姜万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3F3/60 | 分类号: | H03F3/60;H03F1/02;H03F1/18;H01L27/105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陈永宁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fet 组成 分布式 放大器 | ||
本发明涉及单片微波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FET管及分布式放大器,新型FET管包括U形设计的第一管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U形开口中间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管体的U形的两支臂连接,第二管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漏极接口和栅极接口,所述第一管体的底部下端设置有源极接口,本发明的分布式放大器将原有分布式放大器的第二级FET管由常规FET管替换为本发明的新型FET管,消除了传统方式存在的射频信号时间差问题,不会引起信号的额外衰减,保证了放大器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单片微波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FET管及由新型FET管组成的分布式放大器。
背景技术
分布式放大器的主要优势在于应用在MMIC(单片微波集成电路)设计技术领域,在简单的拓扑电路基础上,能获得极宽的工作带宽,而且其性能对工艺参数的变化相对不敏感,是需求非常广的一种电路,主要应用在微波测试仪器、通信系统、光学系统中。
目前,分布式放大器的设计方法如下:
图1为现有技术的分布式放大器电路结构原理图。其中,核心单元为椭圆虚线标示,由共源极的第一级FET1和共栅极的第二级FET2级联而成,输入输出端口都有电阻电容组成的电路作为负载匹配。
针对其在MMIC设计技术中的应用,虽然世界上各大MMIC工艺厂商都根据自己的工艺线特点提取出了合适的FET管子模型供选择使用,但一般选用的常规FET管10的模型基本都是一致的,其栅极、源极、漏极的接口形式如图2所示。
按照工艺厂商提供的模型接口形式,图1共源极和共栅极级联的分布式放大器通常的设计实现方法如图3所示,共源极的第一级FET1的漏极接口输出后连接到共栅极的第二级FET2的源极11接口,而源极12接口是空载的,源极11和源极12通过空气桥13互联,后续再进行相应的匹配和优化设计,获得的最终的设计结果。
从图3中可以看出,按照上述现有的设计方法,共源极的第一级FET1的输出只连接到了共栅极的第二级FET2源极的一端,第二级FET2源极的另一端是空载的,这就使得共栅极的第二级FET2的管子在接收到第一级FET1输出的射频信号时,第二级FET2管的两个源极11、12端口并不能同时的处理射频信号,源极12空载的一端要靠另一端源极3通过空气桥13传输过来后,才能开始处理信号,两个源极11、12端口在处理射频信号时就存在时间差,在输出叠加时会引起信号的衰减,宏观上会表现出射频信号的增益和功率变小;在分布式放大器中,这样级联的单元会有多组,每组在处理射频信号的过程中都会产生时间差,所有产生的时间差都会带来信号的衰减,所有级联单元累积的信号衰减较大,影响了分布式放大器的增益和功率。
发明内容
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FET管及由新型FET管组成的分布式放大器,以解决目前传统的级联分布式放大器在基于工艺厂家提供的FET管模型实现上带来的弊端,即在级联的实现上,解决了传统设计上信号输入带来的输入不平衡性问题,提高了分布式放大器的性能。
本发明的新型FET管,包括U形设计的第一管体和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体U形开口中间的第二管体,所述第二管体的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管体的U形的两支臂连接,第二管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漏极接口和栅极接口,所述第一管体的底部下端设置有源极接口。第二管体与第一管体的U形支臂之间通过掺杂的有源沟道层连接,通过控制栅极接口的电压值,可以控制漏极接口与源极接口之间的导通或关闭。
本发明的由新型FET管组成的分布式放大器,包括依次连接的射频信号输入端、多个第一级FET管、多个第二级FET管和射频信号输出端,所述射频信号输入端和射频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有负载匹配;所述第一级FET管采用常规FET管,所述第二级FET管采用新型FET管,射频信号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级FET管的栅极,第一级FET管的漏极连接第二级FET管的源极,第二级FET管的漏极连接射频信号输出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905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拉阻燃电缆护套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力管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