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卧式厌氧反应器处理剩余污泥的运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90565.9 | 申请日: | 2017-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25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06 |
发明(设计)人: | 赵明星;许凤剑;阮文权;施万胜;宋联;朱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无锡国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1/04 | 分类号: | C02F11/04;F24S20/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卧式 反应器 处理 剩余 污泥 运行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卧式厌氧反应器处理剩余污泥的运行方法,属于有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领域。本发明采用厌氧卧式反应器,对含固率为20%的剩余污泥进行厌氧消化,污泥产沼气率达到294mL/gVS,蛋白质和多糖降解率分别为39.5%和37.4%,污泥脱氢酶活性最大值为312TFμg/(mL·h)。通过高固态卧式厌氧消化反应器的稳定运行,每日污泥进料负荷最高达到10gTS/L.d,比传统的湿式厌氧消化高出2~3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卧式厌氧反应器处理剩余污泥的运行方法,属于有机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剩余污泥是指从二次沉淀池和沉淀区等排出系统外的活性污泥。剩余污泥主要成份是蛋白质和多糖等有机物,并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病原微生物。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由于在市政工程中存在“重水轻泥”的现象,对污泥处理处置的重视和投入跟不上污水处理的发展趋势。2011年到2015年期间,每年平均产80%含水率的湿污泥约为4800万吨。预计到2020年这一数值会达到6000万吨,污泥产量的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剩余污泥的处理处置方法包括焚烧,填埋,好氧干化和厌氧消化等,相对于其它技术,厌氧消化技术在污泥处理处置方面具有优势,厌氧消化不但可以实现污泥的减量化,而且还能杀灭污泥中的病原微生物,稳定污泥性质,改善污泥的卫生质量。传统的污泥厌氧消化底物为浓缩池污泥,污泥含水率达到95%,消化系统存在大量的沼液,大量沼液的存在需要增温系统提供大量的热能。污泥高固态消化能提高消化底物的含固率,减少消化体系中水分含量。高固态厌氧消化克服了传统厌氧处置的不足,提高了单位有机物的处理量,提升了消化效率,同时大大降低了沼液的产生量。对剩余污泥进行高固态发酵时,如采用传统的立式消化装置,存在一定的不足,由于剩余污泥的粘度和密度较大,厌氧处理时污泥容易堆积在底部,造成局部酸化,传质传热受阻,发酵速率较慢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处理剩余污泥的方法,利用带有推流式搅拌装置的卧式反应器,厌氧消化含固率18-20%的剩余污泥。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剩余污泥的处理方法,所述方法是采用连续进料的方式,每天向含有厌氧污泥的卧式反应器中进料好氧剩余污泥进行处理,污泥停留时间32~38d。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料是按容积计,每40~50t厌氧污泥中以1~1.2t/d的方式进料,以0.8~0.9t/d出料。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卧式厌氧反应器已于公开号为106477842A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剩余污泥的含固率为18~20%。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剩余污泥的pH为7.2~8.0、TS 18~20%、VS/TS55~60%、氨氮20~26mg/kg、总碳135~160g/kg、总氮25~30g/kg、碳氮比5.0~5.5。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剩余污泥的pH为7.6、TS 20%、VS/TS 55~60%、氨氮23.15mg/kg、总碳148.63g/kg、总氮27.84g/kg、碳氮比5.3。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是在卧式厌氧反应器中先进行厌氧消化。
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方法具体是:(1)向卧式厌氧反应器中一次性进料剩余污泥40t,厌氧消化60~75d;(2)采用连续进料的方法,每天进料1~1.2t好氧污泥,连续进料118d;每日搅拌,搅拌转速为5r/min。
本发明还提供所述方法在环境领域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无锡国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南大学;无锡国联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905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