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损耗编织型电缆及其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391532.6 | 申请日: | 2017-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407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寿皓;潘春军;孔浩;张英锋;韦小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P3/06 | 分类号: | H01P3/06;H01P11/00 |
代理公司: | 广东朗乾律师事务所 44291 | 代理人: | 杨焕军 |
地址: | 519000 广东省珠***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损耗 编织 电缆 及其 制作方法 | ||
低损耗编织型电缆及其制作方法,该电缆包括:内导体,所述内导体为金属线;设置于所述内导体外围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为发泡聚烯烃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绝缘层外围的第一屏蔽层,所述第一屏蔽层为铜箔搭接纵包;设置于所述第一屏蔽层外围的第二屏蔽层,所述第二屏蔽层为金属线编织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屏蔽层外围的薄壁管状的护套层,所述护套层采用挤管式模具挤塑成型。本发明的编织型电缆小巧轻便,信号传输损耗低,可替代传统的大直径的50欧姆编织型电缆转接小直径的实芯编织电缆作为新一代微波IDU‑ODU接入网单元的信号传输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波通讯传输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小直径低损耗编织型电缆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和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微波系统已经从原来的简单化、局域化向智能化、集成化和小型化发展。传统的天馈系统中的信号传输线一般由长段的大直径50欧姆编织型电缆配合短段小直径弯曲特性好的实芯编织电缆组成,采用两种不同线缆连接作为微波系统的信号传输线,布线方式繁琐。新一代的微波IDU-ODU系统主要负责接入网微波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其布线系统要求提供更加高品质的产品解决方案,以提高系统的射频性能指标和减少系统的安装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损耗的小直径编织型电缆。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小直径低损耗编织型电缆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低损耗编织型电缆,包括:内导体,所述内导体为金属线;设置于所述内导体外围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为发泡聚烯烃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绝缘层外围的第一屏蔽层,所述第一屏蔽层为铜箔搭接纵包;设置于所述第一屏蔽层外围的第二屏蔽层,所述第二屏蔽层为金属线编织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屏蔽层外围的薄壁管状的护套层,所述护套层采用挤管式模具挤塑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内导体为抗拉强度不小于100MPa的铜包铝合金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屏蔽层的铜基厚度不小于10μm,铜箔搭盖率不小于18%。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屏蔽层的金属线的线径不小于0.08mm,编织密度不小于70%。
进一步的,所述护套层的厚度不小于0.40mm。
为了实现上述第二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
低损耗编织型电缆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内导体定径;通过双定径模具对内导体进行拉伸定径,内导体放线定径时依次经过同轴间隔设置的第一定径模和第二定径模,在第一定径模和第二定径模的前方分别设置有清洗喷嘴,内导体经过定径模前,清洗喷嘴向内导体上喷淋清洗液,对内导体进行两次清洁和润滑;
(2)内导体预热,在内导体外表面采用发泡介质挤塑形成绝缘层;
(3)铜箔纵包,采用铜箔在绝缘层的外层纵包编织形成第一屏蔽层;
(4)金属线编织,由金属线沿同一个方向均匀地缠绕在第一屏蔽层的外层形成第二屏蔽层;
(5)在第二屏蔽层外采用挤管式模具挤塑形成护套层。
进一步的,在第二屏蔽层外挤出护套层后,采用抽真空的方式使护套层贴紧第二屏蔽层。
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编织型电缆小巧轻便,信号传输损耗更低,可直接替代现有技术中用大直径的50欧姆编织型电缆转接小直径的实芯编织电缆的组合,作为新一代微波IDU-ODU接入网单元的信号传输线,由于本发明只使用一根电缆即可实现现有技术中大直径电缆转接小直径电缆进行信号传输,从而提供了一种性价比更优、更高效、直观的布线方式,以满足微波系统对更小的安装空间和安装便利性的需求。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915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液晶玻璃磁力输送设备
- 下一篇:一种基于传感器的多料仓物料卸料装置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