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检测和鉴定人组织包虫病病原的引物对组合及试剂盒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710392941.8 申请日: 2017-05-27
公开(公告)号: CN107164479B 公开(公告)日: 2021-03-30
发明(设计)人: 陈凡;王谦;钟波;刘磊;黄燕;李调英 申请(专利权)人: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分类号: C12Q1/6888 分类号: C12Q1/6888;C12Q1/686;C12N15/11
代理公司: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代理人: 陶海燕;钱成岑
地址: 610041 *** 国省代码: 四川;5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用于 检测 鉴定人 组织 包虫病 病原 引物 组合 试剂盒
【说明书】:

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同时检测和鉴定细粒棘球绦虫G1‑G3型、多房棘球绦虫和细粒棘球绦虫G6‑G10型三种人组织包虫病病原的多重PCR方法。本发明针对3种病原的线粒体基因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加入同一个PCR反应体系中,特异性引物与对应虫种的靶基因互补结合,通过扩增反应,不同虫种产生大小不同的目的条带,经凝胶电泳进行分离和检测。本发明的三对引物间互不干扰,并且与8种亲缘关系较近的绦虫均不发生交叉反应,或不干扰结果判读。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高效准确地实现对3种病原的同步检测,大大节约检测时间和成本,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可用于人体包虫病病原的分型鉴定和包虫病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疾病诊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检测和鉴定多种人组织包虫病病原的引物对组合及其试剂盒。

背景技术

包虫病(Hydatidosis)是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的俗称,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人体内而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以往全球发现的棘球绦虫属共分为6个种,即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multilocularis)、福氏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vogeli)、少节棘球绦虫(Echinococcusoligarthus)、Echinococcus felids 和石渠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shiquicus),其中细粒棘球绦虫(E.granulosus)按基因型分为10个基因型,即细粒棘球绦虫G1-G10型。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棘球绦虫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人们根据系统进化树分析获得的结果,又将原来的细粒棘球绦虫(E.granulosus)的10个基因型划分为4个新的虫种,它们分别为E.granulosus sensu stricto(G1-G3型),E.equinus(G4),E.ortleppi(G5)和E.canadensis(G6–G10)。包虫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近20年来发病有增高趋势。我国是全球包虫病流行最为严重的国家,高发区占全国总面积的44%,受威胁人口逾500万。

据现有文献报道,我国目前发现的可引起人体感染的包虫病病原有三种,其中,细粒棘球绦虫G1-G3型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流行占主要地位,细粒棘球绦虫G6-G10型在各地呈现散发状态,但其感染风险也不容忽视。不同种的棘球绦虫的成虫及其幼虫在形态、生物学特征、致病性方面均存在差异。其中,细粒棘球绦虫G1-G3型和细粒棘球绦虫G6-G10型的幼虫可引起人的囊型包虫病,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可引起人的泡型包虫病。囊型包虫病可发生在全身多个脏器,以肝、肺最为多见,泡型包虫病原发病灶几乎都位于肝脏。检测和鉴定包虫病病原的种类对流行病学研究、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未经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929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