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酶标仪在审
申请号: | 201710396758.5 | 申请日: | 2017-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021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9 |
发明(设计)人: | 戴博;王旭华;张大伟;江珊;何璐;庄松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53 | 分类号: | G01N33/53;G01N21/01 |
代理公司: | 上海邦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1312 | 代理人: | 袁步兰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酶标仪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酶联免疫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种酶标仪。
背景技术
酶联免疫检测技术是基于抗体抗原反应的原理对待测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的检测方法。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简便等优点,是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手段,在生物分析检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酶标仪则是用于进行酶联免疫检测技术的一种仪器,其是一种专用于微孔板吸光度测定用的可见光光电比色计。酶标仪使酶联免疫检测中的吸光度测定更加简便化和高速化,具体可参考申请号为201010042628.X的专利申请文件《一种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
传统的酶标仪由光源、涡光片转轮、光纤及检测板等组成。在工作时,光源经滤光片的处理后通过光纤分为8个光束,分别通过酶标板上的8个微孔,微孔中有经过酶联反应的溶液,光通过溶液,被吸收一部分之后到达检测板上的光电池,光电池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入计算机或处理器进行计算分析。通常情况下,需要通过旋转滤光片转轮来选择滤光片,获得不同波长的光。然而,这种结构比较复杂,占用空间较大,不利于结构的简化;同时光源耗电量大,不够节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酶标仪,具有结构简单、微型化、操控方便、 成本低廉等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酶标仪,包括:显示屏、控制模块、信号采集模块、第一信号板、第二信号板、安装托架及光源组件;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显示屏、信号采集模块和光源组件相连;所述第一信号板和第二信号板之间采用信号连接,所述信号采集模块能同时采集所述第一信号板上所有信号;所述安装托架位于所述第二信号板和光源组件之间,设有多个微孔的酶标板安装在所述安装托架上,所述光源组件发出的光束与所述酶标板的微孔一一对应,穿过所述酶标板微孔中的待检样品,并由所述第二信号板采集信号。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酶标仪中,所述第一信号板和第二信号板均为设有多个微孔的光纤架,所述第一信号板和第二信号板上微孔的排列方式和个数均与所述酶标板微孔的排列方式和个数相同。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酶标仪中,所述第一信号板上的微孔间距L1小于所述第二信号板上的微孔间距L2;所述第一信号板上的微孔直径D1与所述第二信号板上的微孔直径D2相同。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酶标仪中,所述第一信号板上微孔的孔间间距d=3D1/2;其中,所述孔间间距d为相邻两微孔圆心之间的距离,D1为第一信号板上的微孔直径。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酶标仪中,所述第一信号板和第二信号板之间采用光纤连接,所述光纤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第一信号板和第二信号板的微孔内并暴露在所述第一信号板和第二信号板的表面。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酶标仪中,所述信号采集模块为一摄影模块,所述摄影模块对所述第一信号板的光纤端面拍照,获取透过待检样品后传输至光纤端 面的光信号,通过相连接的控制模块进行处理信号,将分析结果呈现在显示屏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酶标仪中,所述光纤设置在一光纤束内。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酶标仪中,所述光源组件包括发光二极管阵列、匀光板及滤光片;其中,所述发光二极管阵列发出的光经过所述匀光板及滤光片照射至酶标板微孔的底部。
进一步的,在所述的酶标仪中,所述控制模块为一电路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酶标板微孔中的待检样品安装在安装托架上,光源组件发出的光束穿过待检样品,第二信号板收集相应的光信号,并将相应的光信号传输至与其相连的第一信号板上,由信号采集模块统一进行信号采集。由于第一信号板上的信号能够同时被信号采集模块一次性采集,从而避免信号采集出现的时效性差异,避免检测结果出现误差,同时提高检测效率;且具有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成本低廉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酶标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二光纤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第一光纤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发明的酶标仪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发明,而仍然实现本发明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 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3967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